Energy generation

2016年底,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的“中国分布式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研讨会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为了更多地了解分布式多能互补在国内的实际应用和实践,以期梳理不同技术整合和应用形式下的政策执行、技术开发及整合、商业模式情况,世界资源研究所组织多方专家,于2017年3月7日赴河北廊坊调研了大城县琦泉生物质发电项目和廊坊泛能微网生态城区块项目。

琦泉生物质热电联产

大城县

2016年10月正式投产的大城琦泉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位于河北大城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内,项目总投资近6亿,总占地面积200余亩,厂区主要包括2×30MW汽轮机发电机组、2×130t/h高温高压联合炉排锅炉、配套的秸秆收集、打包、储运、破碎等辅助建设工程和年产30万吨的成型燃料加工厂;以及供热基础设施及管网。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每年可生产4亿多kWh的清洁电力,同时具备300多万平米的供热规模。每年可替代燃煤消耗约1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0吨。

作为生物质清洁能源应用,该热电联产项目已经投资建设近50公里供热管网及两座换热站,并按照政府规划,从2016年供暖季开始,取代了县城共计100多蒸吨的所有10吨以下的分散燃煤供暖锅炉,结束了大城县无区域集中供暖的历史,让70万平方米的城区及居民度过了一个清洁温暖的冬季。

作为大城县“2016年十大民生工程”,项目公司下一步将根据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规划,逐步增加清洁供暖面积。并积极探索利用余热和地热资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比例。

总体上看,由于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的政策,热电联产项目的经济性还是有保障的。从全国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投资运行来看,生物质燃料供应是否充足和稳定、电价补贴能否及时到位、项目投资成本是否有竞争力、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是否精细化等,都是关系到项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当然,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中国也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对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是否具。有环保属性颇有争议,各地对此类项目的环保要求也不一致,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另一方面,供热管网建设的投资主体的明确与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经济性,也需要项目企业与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方,共同探索出一个可行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其中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700万千瓦,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750万千瓦,沼气发电50万千瓦;生物天然气年利用量80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600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万吨。 预计到2020年,生物质能合计可替代化石能源总量约5800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5亿吨,减少粉尘排放约5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4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44万吨。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到2020年,生物质能产业年销售收入约12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万个,农民收入增加200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