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需要一个今天午餐时不用塑料吸管的理由,不妨看看这个: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在远离城市区的北极海冰里也找得到塑料。英国南极调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的杰瑞米·威尔金森(Jeremy Wilkinson)博士说:“这表明微塑料在全球海洋地表水中无处不在,没有一处可以幸免。”

人类面临垃圾难题。全球每年约产生13亿吨垃圾,大大超过了我们的处理或回收能力,这就造成了海洋塑料污染等环境悲剧。同时,由于西方国家急于寻找新的垃圾储存地,地缘矛盾由此产生。

由于我们浪费得太多,以至于我们必须不可持续地开采自然资源,才能跟上消费增长的步伐。经合组织(OECD)计算称,物资的购买、运输、加工、制造、使用和处置过程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50%。联合国国际资源委员会(UN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Panel)预测,到2050年,自然资源的消耗将增加一倍以上。

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简而言之,全球经济的架构大多以线性发展(获取、生产、废弃)而非循环发展为目标。为创造真正的循环经济,全球必须克服以下五个障碍:

1. 消费者对便利性的期望

想象一下,如何才能在生活中不产生任何垃圾?贝亚·约翰逊(Bea Johnson)写了一本书《我家没垃圾》(Zero Waste Home),教导普通人如何通过一些良好习惯实现无垃圾生活,包括买菜时带上帆布袋,购买散装的大米、豆类等主食等等。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包装成为常见物品之前,这种生活方式很传统很常见,然而,现在我们消费的塑料制品是50年前的20倍。我们能否期待消费者改变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采购的产品类型?他们会不会放弃塑料瓶和塑料袋等常见的便利品?

消费者的选择很重要,但主要问题在于维持经济运行的商业和监管环境,这也就涉及到其他四大障碍。

2. 政府监管可能产生浪费

有时,法律法规会在无意中激励企业和消费者的浪费行为,特别是在食品和饮料行业更为普遍。例如,法律通常要求食品标注保质期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但可能并未考虑到食品的不同储藏方式。因此,欧洲鸡蛋的保质期针对的可能是室温储藏,而将鸡蛋冷藏的话保质期会更长。人们通常也会误解保质期的含义,认为过期食品不可食用,但实际上食用这些食品并不一定就不安全,只是可能无法达到制造商的质量标准。(好消息:数家公司组成的联盟已达成意向准备解决这一问题)。

3. 缺乏适当的废弃物处理基础设施

近三分之一的塑料未被废弃物管理系统收集,而成为散落在全球土地、河流和海洋中的垃圾。一项研究显示,到2050年,海洋中的垃圾数量有可能超过鱼类。这一问题在缺乏完善的废弃物管理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改善废弃物管理和回收系统将大大有利于清理自然空间中的塑料垃圾。

4. 回收技术不够先进

大部分回收塑料被切割后重新加工成聚酯地毯纤维等低价值产品,仅有2%被回收制作成与原来相同或相似质量的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根据化学成分对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和去除添加剂等方面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更先进的回收技术,以保持塑料的质量和纯度,使产品制造商愿意使用回收塑料。此类技术如能得到大规模应用,人们就可以重新获取塑料的经济价值,促进塑料回收和循环利用。

5. 错误的商业模式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95亿人,贫困人口将比现在大大减少。由于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全球中产阶级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就意味着更多人希望购买更多产品。

这是人类发展的胜利,但却对我们的环境构成严峻挑战。要改变这一状况,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必须改变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法。例如,制衣公司可使用非毒性染料及回收废旧衣物,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如要在地球可承受的范围内为新兴的中产阶级提供衣物,就必须推翻现有的“快时尚”商业模式,转而推广衣物出租或再销售等模式。例如租衣平台“Rent the Runway”能使消费者以很低的价格租赁大牌服饰。这项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将造福地球,因为每件衣物的利用次数比销售给单个买家更多。

企业也应设计可循环利用的产品。例如,如果制造商能够统一锂电池的化学品成分比例,就可实现回收过程的标准化,从而促进产品回收。

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公私合作是关键!

由于上述障碍,企业、政府和消费者未能成功解决垃圾问题,也无法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必须克服每个障碍,但不能仅仅依赖企业、政府或消费者中的任何一方而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需要建立创新型公私合作关系。企业、投资者、政府和民间社会各方都应从自身特点出发,从金融、知识或运营角度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战略规划统筹,解决仅靠自身无法解决的重大挑战。例如,世界银行发现,在非洲修建水利基础设施时,公私合作融资的方式最为有效,因为公共融资可减少私营投资者的成本,而私营投资者对于回报的要求则可提高效率,防止产生过高成本。

我们一边培育私营部门的创新精神,一边也需制定相应的政府政策,对创新提供重要保护,从而更好地推进循环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在设计解决方案时,能让社会弱势群体有力发声,重视他们对就业和健康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