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账户平台:如何赋能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数智化碳核算、碳评级、碳金融?
编者按
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据测算,中国每年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至少要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1]。然而,公共资金仅能覆盖其中约10%-15%[2],亟需来自私营部门填补投资缺口。设计与减排挂钩的金融产品、扩大可持续投融资规模,可谓迫在眉睫。
本文梳理了中国“碳账户”平台的创新实践,选取深圳、湖州、衢州三个代表性试点案例,旨在对国内其他省市和发展中国家探索创建“碳账户”平台提供参考借鉴。
“企业碳账户” 助力金融机构填补碳数据“空缺”
企业的碳相关数据不完整、不一致的问题,正严重制约金融机构将气候因素纳入投融资决策中。由于缺乏清晰可靠的气候数据支撑,金融机构既难以精准评估企业的碳表现,也无法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这一挑战在钢铁、水泥、石化等传统高碳行业尤为突出——金融机构既难以识别有效的低碳转型活动,更难以量化这些行业的减排成效。
为破解以上难题,浙江、广东等地创新开展了“企业碳账户”平台的实践(有些地区亦称“企业碳效码”,本文统称为“企业碳账户”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企业碳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标准化评估,为金融机构提供可量化、可比对的企业碳表现分析工具。
什么是“企业碳账户”平台
企业碳账户平台是一种创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它通过自动采集企业排放数据,实现标准化的碳核算与碳表现评估。金融机构可基于碳账户的评估结果,提供与客户气候表现挂钩的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企业碳账户”平台的运作模式:
- 数据采集:通过公共数据接口,实时抓取企业运营排放相关的能耗数据及经济活动指标,例如生产总值、增加值、纳税额等。
- 表现评估:内嵌碳核算模型生成关键指标,例如单位产出碳排放强度和基准年减排率等,并通过标准化的评级方法将这些指标转化为企业评级结果。
- 金融应用:将评级结果展示为评分或颜色标识,金融机构可据此识别客户绿色属性,并实施差异化贷款利率优惠,从而有效引导企业减排行为。现阶段,信贷类产品是企业碳账户平台最主要的金融应用场景。

“企业碳账户”平台实现三重突破
采用数字化赋能“自上而下”的数据采集模式,提高碳数据获取效率及准确性
碳账户平台突破了传统的企业自主填报的方式,直接对接政府及能源管理系统等可信数据源,实现碳排放数据的集中化采集。这一机制显著提升了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从源头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为金融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构建政府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碳数据与金融资源高效对接
地方政府在平台建设初期深度参与,通过行政背书,打通公共数据接口。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数据获取效率,更提高了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了碳数据与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与高效配置。
提升可持续金融对中小企业和高碳排企业的包容性
- 中小企业:平台内嵌的碳核算模型有效降低了碳核算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负担,解决了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温室气体核算能力的问题,增加中小企业融资获取途径。
- 高碳排企业:相比传统绿色金融的行业门槛,碳账户及其金融应用不设行业限制,评价指标紧密聚焦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成效,更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转型进展。其评级机制为同行业企业提供可比的“通用语言”,帮助金融机构识别和支持具备转型潜力的主体,特别适用于难减排行业(hard-to-abate industry)。
“企业碳账户”平台具备三重优势
通过评级为金融机构提供简单易懂的“语言”
企业碳账户平台将碳相关的数据转化为清晰的评级结果,提供一种“通用语言”,用于评估和比较同一行业内各公司的排放表现。这有助于金融机构在可持续融资方面做出高效决策,尤其是在传统高碳行业,例如山东落地了首笔基于碳效码的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产品[3]。
提升碳排放数据获取效率,降低数据采集成本
企业碳账户平台通过政府主导的集中化数据采集机制,实时对接能源电力系统或税务平台,实现企业能耗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即时核算,显著降低了企业碳核算的成本。对金融机构而言,这一高效、可靠的数据支持体系为绿色信贷、转型金融等产品的精准投放提供了数据支撑。
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激励
企业碳账户平台通过将评级结果与融资成本直接挂钩,为企业提供减排的驱动力。以深圳碳账户平台为例,企业无需支付碳核算成本,仅需⼀键合法授权,对中小微企业为友好,有助于推动中小微企业减排。
“企业碳账户”平台代表性案例解析
中国一贯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政策路径,通过先行先试总结经验,进一步向全国推广。截至2024年,“企业碳账户”已在衢州、湖州、深圳、肇庆、青海和广州等地先行先试,各地在秉持数智化碳核算和碳评级的核心功能的同时,结合本地实践,在数据采集、行业覆盖、评级指标及运营模式等方面开展差异化探索。其中,衢州、湖州和深圳尤具代表性。
衢州: 覆盖范围广泛,通过实时监测设备采集数据
衢州2021年开始进行碳账户的探索,已实现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及林业碳汇等领域的全覆盖。截至2023年8月,平台共纳入2766家工业企业、1000家农业经营主体、98家能源企业和129家建筑企业[4],并通过企业端安装的监测设备,每15分钟自动采集更新能耗数据[5]。
衢州工业“企业碳账户”采用标准化的四色评级体系(深绿、浅绿、黄色、红色),并将评级结果直接纳入金融机构授信评估体系。商业银行可通过对接“衢融通”政企数据共享平台,获取“企业碳账户”报告,“企业碳账户”报告包含三大核心模块,即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分析、碳排放数据统计及碳效等级评定结果[6]。

以衢江农商银行的“碳融易贷”产品为例,针对不同碳效评级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获得“深绿”评级的企业可享受50个基点的贷款利率优惠,“浅绿”评级企业可享受30个基点的优惠;“黄色”评级企业则受到信贷额度管控,而“红色”评级企业将被限制新增授信[7]。上述专项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工业节能设备升级、能效提升改造以及可持续农业等低碳转型项目[8]。
湖州: 打通政务数据,拓展多元应用场景
湖州“企业碳账户”平台(“工业碳效码”)目前已推广至浙江省级应用,并通过可视化界面直观展示企业碳排放及评级结果。截至2025年1月,平台覆盖全省4.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托湖州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能源与经济数据的深度融合。

相较其他试点,湖州“工业碳效码”应用范围更广,除绿色金融外,还拓展至节能服务和能源交易[9]。湖州市经信局联合国网浙江湖州供电公司及第三方机构,为碳效等级4-5级的高碳低效企业提供免费节能诊断,并对节能增效项目给予10%补贴,助力企业制定碳减排计划[10]。
此外,湖州还通过碳效码支持本地绿色电力交易,平台可自动将企业绿电采购行为与评级结果联动,提升碳效表现[11]。
深圳: 覆盖中小企业,创新使用税务数据
深圳“企业碳账户”于2024年7月上线,重点覆盖中小企业,首批50家试点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达85%。区别于衢州、湖州的模式,深圳创新地以数字化税务发票为碳核算基础,通过自动化流程将传统碳核算周期从数周缩短至5分钟,显著提升效率。
该平台采用三方协作机制:由专业咨询机构开发评级方法,深圳征信平台负责运营及数据对接[12],深圳绿色交易所作为官方碳交易平台监督核算并交叉验证,确保数据准确性[13]。平台评级体系采用国际通行的“AAA–CCC”九级分类,涵盖能源效率、碳排放效率等5个量化指标(每项满分100分),并通过可视化图表展示企业年度碳排放、能源结构及减排表现等关键数据。
在金融创新方面,深圳率先推出“降碳贷”专项产品,8家试点银行已将碳账户评级结果纳入信贷审批、定价和风险管理。减排表现突出的企业可享受利率优惠(最高30个基点)、更长贷款期限等支持,资金可用于碳减排项目或流动资金贷款。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南新支行向一家环保科技企业发放300万元 “降碳贷”,用于投入废水处理设备[14]。

“企业碳账户”平台仍面临挑战
尽管“企业碳账户”平台为将企业排放表现纳入金融决策提供了富有前景的解决方案,但在试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平台向更多地区推广,以下挑战有待解决:
排放数据覆盖范围不完整,或影响核算全面性和评级准确性
目前“企业碳账户”对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的覆盖仍不充分,且尚未纳入范围三排放,平台目前主要采集能源消耗相关数据,尚难涵盖逸散性排放、外包物流、租赁资产、自有车辆等排放源,与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15]等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导致企业碳排放可能被低估,从而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各地碳评级标准不统一,通用语言不够“通用”
各地采用的评级标准和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例如衢州碳账户使用四色分级体系,而深圳则借鉴信用评级模型,采用AAA至CCC的九级制。这或将阻碍金融机构在不同地区之间对企业的减碳表现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于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而言,会增加该评级结果在授信政策、风险评估和跨区域投资决策中的应用难度。
金融与政策激励不足,银企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
“企业碳账户”的推广仍主要依赖地方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力尚未充分形成。缺乏与碳账户挂钩的金融和政策激励,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有限。对于银行而言,在银行利差和净息差不断收窄的情况下,提供利率优惠的空间有限。部分地区已尝试出台激励机制,例如深圳对实现碳账户创新推广应用且年度新增业务达到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给予50万元资助。
未来可考虑将碳账户更系统性地纳入现有绿色金融政策工具体系,例如,通过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给予差异化利率优惠,或结合产业政策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措施。更具吸引力和广覆盖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增强平台的财务可持续性,吸引更多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推动碳账户机制走向规模化、市场化运作。
“企业碳账户”平台极具推广与拓展潜力
展望未来,“企业碳账户”平台有望成为推动金融资源与企业减碳深度结合的关键工具。随着企业参与度持续提升,排放源范围和数据覆盖的逐步完善,“企业碳账户”平台不仅可以为银行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还能够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的碳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能源管理、供应链减排、投融资碳排放计算、保险等多领域进行拓展与实践。
“企业碳账户”模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备推广潜力,尤其是像东南亚等同样面临低碳转型压力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经验可为这些国家在建立省、市层面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对接绿色金融工具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参考文献
[1] https://www.iisd.org/system/files/publications/greening-securitisation-tax-incentives-credit-enhancements-green-bonds-en.pdf#:~:text=An%20annual%20investment%20of%20at,of%20the
[2] https://www.iisd.org/system/files/publications/greening-securitisation-tax-incentives-credit-enhancements-green-bonds-en.pdf#:~:text=An%20annual%20investment%20of%20at,of%20the
[3] https://sdxw.iqilu.com/w/article/YS0yMS0xNjI4OTU5Nw.html
[4]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961191.html
[5]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6-07/doc-inaxxixu3949231.shtml
[6] https://www.sfecr.com/upload/file/2024-06/col67/1717744670948.pdf
[7] https://news.qq.com/rain/a/20230828A0266J00
[8] http://47.96.164.84/jrqj/pc/content/202109/17/content_157469.html
[9] https://www.nda.gov.cn/sjj/ywpd/szsh/0110/20250110155410469826223_pc.html
[10]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400008
[11] https://jxt.zj.gov.cn/art/2021/10/12/art_1660150_58927538.html
[12] https://www.szscredit.com/
[13] https://www.szets.com/index.html
[14] https://www.nfnews.com/content/732YbRwNyW.html
[15] https://ghgprotocol.org/calculation-tools-and-gui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