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首次提出要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县域城乡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促进农村金融从“增量”向“提质”转变,增强产业链金融精准性和风险控制能力,推动金融服务从被动供给转向全周期主动服务的政策目标。

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普惠金融已实现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步迈进,但仍面临来自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问题与挑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来建立新的绿色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在此背景下,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共同发起了“三无一有”(即“无返贫、无失业、无净碳排放,有金融健康”)项目,并在成都崇州市落地试点。项目基于乡村金融发展短板,以提升乡村金融健康水平为核心,旨在通过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与应用质量,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精准对接。


普惠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面临双重挑战

1.供给端困境:从0到1的问题解决了,从1到10呢?

当前普惠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核心挑战,源自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结构性错配。在供给端,乡村初创项目在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慈善机构等提供启动资金支持下,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然而在其实现“从1到10”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却往往面临融资瓶颈。

以乡村CEO群体为例,许多返乡创业青年在初期获得了创业贷款支持,但当项目步入成长期,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供应链体系、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时,传统金融产品就难以匹配其资金需求。相关项目往往具有轻资产、现金流不稳定、缺乏有效抵押物等特征,很难从银行获得绿色普惠金融支持。

2.需求端挑战:小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vs传统大规模农业生产者

在需求端,乡村振兴主体的融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尤其在小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新兴的乡村振兴业态中,融资需求更加急迫且复杂。以生态蔬菜种植为例,从常规种植转向有机种植,不仅前期投入大,还面临着技术门槛高、投资回收期长、市场风险大等挑战。这些一次性高投入与农户现金流形成错配;而项目所带来的潜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又难以在传统评估体系中被充分量化和认可。

此外,整村运营、乡村文旅、农产品电商等新兴业态,也各自具备独特的资金需求特征和风险模式。然而,现有市场上的金融产品设计缺乏针对性,难以匹配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village
图源:Pixabay

 

聚焦高质量发展,探索普惠金融新路径

日前,以“如何让普惠金融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为振兴乡村的人服务”为核心议题的“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系列研讨活动在成都成功举办。

CAFI院长贝多广指出,普惠金融高质量地支持乡村振兴,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乡村振兴与乡村金融,不能把乡村振兴看成是个体村庄的振兴,而应着眼于县域为基本单位的经济和社会全方位发展。贝多广表示,乡村金融不仅要做到“广覆盖”,还要通过扎根最基层的金融机构为乡村居民赋能,特别是要重视助力广大返乡创业青年的金融素养提升,因为他们有可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财政部国有金融资产运营评价中心原主任胡学好表示,对于乡村的普惠金融服务,应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应该将小型金融机构传统灵活的服务模式,与大型金融机构现代金融科技的服务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大机构如同主渠,小机构就如小溪,联结在一起,才能将普惠金融的活水精准浇灌到每一个田间地头。”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投融资项目总监李晓真在圆桌讨论环节分享了WRI气候适应项目投资回报评估的研究结果。她指出,如果将避免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环境和社会效应纳入项目成本效益评估体系,每投入1美元可获得10美元的回报。然而,由于缺乏量化评估方法和指标,气候适应和韧性项目的综合回报会被大大低估。她强调,“三无一有”项目旨在将清洁能源利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可持续投融资等要素在县域乡镇层面进行整合,在试点探索系统性变革的创新实践。

Group picture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投融资项目总监李晓真、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投融资项目副研究员马震宇(左起)| 图源:WRI

 

成都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

从数字化整村运营到生态循环农场,成都市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和生动实践。

1.天星村:数字时代的乡村新生态

天星村主理人顾毓敏,从地产行业转身乡村振兴,在天星村探索出“三类人群”共建的发展路径:盘活在地村民的传统技能优势,吸引新村民扎根创业,带动数字游民和高校青年参与共创。

通过盘活乡村闲置住房,她利用共计1300平米的三个空间,集成社区营造中心、产业招商中心、人才孵化中心等多重功能,通过500万元初始投资撬动了近1亿元资金。目前,该村已吸引了1000多名数字游民、与十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孵化出了11家乡村青创企业,成为成都市15分钟生活圈的乡村示范和国家级数字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试点。

2.疯狂农庄:20余年生态循环的坚守与创新

来自台湾的胡淑美在崇州市元通古镇坚守24年,打造出了全国首个全封闭式“种养总循环”生态农场。农场严格按照生物多样性原则运营,通过多种作物的混种轮值,同时饲养牛、鸡、鸭等多种牲畜,构建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真正的零废弃循环。

今年7月崇州市遭遇特大洪灾时,钧乔疯狂农庄在两小时255毫米降雨中毫发无损,充分证明了生物多样性在应对极端气候方面的重要价值。该农场正在搭建包含生物多样性指标的生态农业数据体系。

成都的探索实践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示范经验,也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成都的探索实践表明,绿色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投放,而需要系统性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

Group picture2
研讨会嘉宾合影:前排左一为天星村主理人顾毓敏,前排左二为成都钧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淑美,二位均担任三无一有项目“乡村可持续发展咨询顾问“。 | 图源: WRI

下一步,“三无一有”项目将在成都等地深化试点建设,不断完善绿色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形成更加成熟、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为金融“五篇大文章”高质量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