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绿色出行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基于“安全系统方法”,认为道路交通系统的使用者与设计者应该共享交通安全的责任,城市街道与交通应该创造一个宽容的环境,最大限度降低由错误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性。在彭博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我国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背景,以被忽视的公交站点安全可达性问题为切入点,在《指南》中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建议,供城市规划及设计、交通工程等相关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参考。《指南》以现有标准与规范为起点,对中国城市现存的公交站点与乘客到站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国际理念与国内实践,提出有关规划与设计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主要结论包括:

  • 绿色出行系统(包括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的可达性与安全性应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
  • 公共交通的安全性不能“独善其身”,应结合“最后一公里”、衔接、换乘整体提升全过程安全性及可达性。
  • 本研究基于现有标准与规范,对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国际理念与国内实践,提出有关规划与设计的解决方案。
  • 城市应该从公交站点设计、站点周边环境、步行与自行车网络、过街安全性、停车管理、标志引导等方面综合提升公共交通安全可达性。

主要发现

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强化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运输服务有机衔接”,以及“科学划设公交专用道,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服务系统”等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措施。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正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绿色出行体的安全性成为重要议题。在城市交通体系综合发展的战略下,公共交通的安全性不能“独善其身”。步行、自行车等慢行方式是目前与公共交通接驳的主体。公共交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结合“最后一公里”、衔接、换乘等重要环节,整体提升公共交通的全过程安全性及可达性。

另一方面,行人、骑行者等弱势群体仍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伤亡者中占较大比例。多数公交及轨道交通乘客通过步行或自行车完成“最后一公里”。使用街道规划和设计手段提高绿色出行的安全性,对于提升公共交通使用率和降低事故伤亡人数都有重要意义。

《安全绿色出行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基于“安全系统方法”,认为道路交通系统的使用者与设计者应该共享交通安全的责任,城市街道与交通应该创造一个宽容的环境,最大限度降低由错误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性。在彭博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我国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背景,以被忽视的公交站点安全可达性问题为切入点,在《指南》中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建议,供城市规划及设计、交通工程等相关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参考。《指南》以现有标准与规范为起点,对中国城市现存的公交站点与乘客到站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国际理念与国内实践,提出有关规划与设计的解决方案。

基于《指南》的研究,提升公交站点安全可达性的重要方面包括:

  • 乘客到达与离开公交站点是公共交通出行全程中最危险的环节。应将“最后一公里”、衔接、换乘等过程视为公共交通使用的有机部分,在安全性上重点关注。  
  • 应该从公交站点设计、站点周边环境、步行与自行车网络、过街安全性、停车管理、标志引导等方面综合提升公交站点安全可达性。  
  • 公交站点安全可达应该从三个层面考虑:站点本身的设计、站点区(站点附近)的设计和服务区(一定服务范围内)的设计。站点区的设计以减少公交车、步行、自行车等方式的冲突为主要目标;服务区的设计以增强步行、自行车的可达性为主要目标。  
  • 步行是公交乘客到达站点的最主要方式。城市应该构建安全的步行系统,着重提升公交站点服务范围步行网络的连续性、安全性、便捷性。过街的安全性应该予以重点考虑。  
  • 自行车是近年逐步复兴的交通方式,与公共交通的接驳关系日益重要。应该做好自行车路网的规划与设计,增强自行车路权保护,减少自行车在站台区与公交车的冲突,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位。  
  • 鼓励跨部门合作与协调,共同解决公共交通使用全过程的安全问题。在“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流程中整合道路安全排查机制,有利于推行道路安全设计和精细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