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主办的 “愿景2050 · 加速碳中和” 长三角国际论坛在上海顺利举行。线上线下逾300名来自长三角地区与北欧国家的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及媒体代表参与了此次论坛,积极促进了北欧国家与长三角地区的省市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共享了双方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与优秀案例,为长三角地区在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低碳高质量发展先机提供了宝贵建议。丹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芬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冰岛驻华使馆、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等机构都对此次论坛予以了大力支持。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主持了此次论坛。她在开幕致辞环节表示,长三角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新时代构建中国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北欧国家则在以环境技术和政策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公平转型方面有许多尝试与经验,是欧洲低碳发展转型的先行者。本次论坛为中欧先行者在碳中和与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合作,共同构建全球治理新机制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国“十四五”规划已指出,中国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因此,在以上区域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构建共享资源平台,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培育创新新动力,并在此过程中率先实现低碳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在5月底刚刚召开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也强调,要紧扣目标分解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和督促地方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寻求全球气候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携手国际社会共同保护好地球家园。

芬兰驻上海总领事何朗明(Pasi Hellman)先生也在致辞环节表示,在2019年1月《北欧碳中和宣言》的指导下,北欧国家继续与全球伙伴深化合作,通过支持政策制定、探索多渠道气候行动资金以及提供北欧企业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推动在本世纪中叶前过渡到气候中和,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机遇。 “我们一方面要推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向低碳过渡,实现两者的平衡。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实现全球化的协作,比如从技术方面,这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去解决。” 何朗明先生认为,气候变化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区域化、大范围合作的领域,他也希望能够在未来推动更多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对话。

世界资源研究所副总裁海伦·蒙特福特(Helen·Mountford)女士线上参与了论坛开幕。她在发言中指出:“我们的合作程度越高,我们就越能够互相汲取经验教训,分享技术和其他解决方案,来共同应对挑战,这样的话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她提到,北欧国家、欧盟还有中国现在都已经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诺,是时候进一步设定路线以及中期目标并积极采取行动了。长三角地区在碳达峰以及实现碳中和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就业和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表明,至2050年,绿色经济情景将帮助长三角地区政府实现财政收入较2020年增长6倍,达到38万亿元。不仅如此,绿色经济情景还能从 2025年起每年将为长三角地区平均多创造近380万个工作岗位,创造更干净、可持续的经济。

本次论坛由“从绿色创新到绿色商业”和“区域协调引领深度脱碳”两大部分组成,前者聚焦企业行动,后者深析政策改良,“政商”双管齐下,多维度探索脱碳加速之法。

在上午的企业探讨环节中,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商业中心全球主任凯文·莫斯(Kevin Moss)介绍了企业实现碳中和的科学路径,呼吁更多的企业正视自身商业活动对气候变化和自然带来的影响,设定基于科学的减排目标,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及科学目标网络(Science Based Target Network)。他表示,目前已有近1500公司加入了SBTi。这些企业中有50%已经设定了自己的科学目标,且得到了验证。其中,有30家中国企业也已经做出了类似的承诺,由此可见这一趋势在中国势头喜人。他还提到了 “政府认可” 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这样的话也会给企业、行业更多的信心。”

来自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经济人企业家网络、陶朗、晶科、丹佛斯、科大讯飞、瓦锡兰、瑞安、极地绿色能源等机构和企业代表也在上午的圆桌讨论环节就如何通过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借力大数据等途径加速低碳转型展开了讨论。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能源项目总监袁敏在“扩大可再生能源”主题讨论环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众多企业都关心的绿电采购问题。她指出,当下用电企业对于绿色能源的需求快速上涨,即便是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也没能阻止这个进程。截至目前,已经有300多家企业加入了RE100的倡议,提出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这些企业的年用电量接近3000亿千瓦时,是上海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倍,而且加入的企业数量还在持续增长。部分企业不仅自身承诺实现RE100,对供应链企业使用绿电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绿电采购目前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比如中国市场上可再生能源获得渠道有限、企业绿电消费评价标准缺失等。她建议,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营造绿电消费的市场环境,各省电力交易中心要对本地的绿电需求开展摸底调研,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力用户,设计多样化的绿电产品。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绿电消费评价方法开展研究,推动评价标准的出台。

在下午的政策剖析环节中,芬兰外交部气候变化大使万伯阳(Jan Wahlberg)、丹麦外交部和气候、能源和公用事业部气候大使托马斯·克里斯藤森(Tomas Christensen)、冰岛外交部气候变化大使兼特使司迪方·斯加达尔松(Stefán Skjaldarson)、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红梅、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蒋旭东、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培红等多位来自北欧及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和学界代表就如何通过优化政策强化区域合作、促进零碳工业发展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瑞典环境部主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代表团团长马蒂亚斯·佛蒙利(Mattias Frumerie)在总结致辞环节表示,长三角地区和北欧国家多领域、多维度的合作尝试正在积极助力全球减碳进程。同时他还强调了“标准化“和”思维转型“的重要性。马蒂亚斯指出:“从瑞典的角度来看,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方式以及全球气候行动主要是基于监管框架、金融以及创新技术这三个元素,我们希望这些元素也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弥补。对于11月份的COP2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同事们也正在积极准备,来共同推动这方面的政策透明度,推动市场机制的创新,推动金融还有投资的发展,还有各个国家的自主贡献目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减排和保护全球气候的努力中来。上海还有华东地区作为中国的领军地区,一直是走在中国的前列,我们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