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正式印发。时隔九年,“气候适应”议题再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隆重迈入公众视野

虽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渐成全球共识,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相较于减排、降碳等耳熟能详的“气候减缓”讨论,“气候适应”的热度始终略显逊色。然而,气候变化已然不再是一个“未来式”的议题。当下愈发频繁可怕的气候灾难危机告诉我们,面对“气候适应”这头"房中巨象",除了提高重视和迅速行动,人类已别无他法,无路可退。

中国作为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气候变化以及短期气候灾害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和损害也愈加严重。此次战略的发布为当前至2035年中国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将引领后续各地各部门制定本地区本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那么,与2013年的首版战略(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20》)相比,此次战略更新有哪些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本文将重点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长期关注的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和气候适应投融资等角度切入,初步对两版战略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1. 更完备、全面的机制考量

首先从发布机构来看,此次战略的发文机构从2013年的9部委增至17部委一方面是由于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部门设置与权责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转入到生态环境部主管,原国家海洋局并入自然资源部;另一方面,此次战略编制纳入更多的部委,体现了气候适应议题的复杂性、广域性,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新增了负责技术研发推广、防灾减灾、健康与公共卫生、绿色金融等职能的部门。

机构

《适应战略2035》和《适应战略2020》发布机构对比 | 图源:WRI

 

2. 更细致、系统的任务及分类

从战略重点任务来看,此次战略新增了关于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的战略部署,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主动适应、预防为主”的首要原则,要加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监测预警、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以及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预防与处置。

此次战略也更加系统地区分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同时在经济社会系统中增加了“城市和人居环境”维度,在“敏感二三产业”中也纳入了除旅游业外的气象服务、金融、能源等行业的重点任务,将适应议题延伸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这些重点任务与全球适应委员会于2019年提出的全球气候适应行动路径高度一致。

重点任务

两版适应战略重点任务对比。图源:WRI

行动路径

 

图源: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

 

3. 韧性基建再受关注

此次战略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中均围绕基础建设进行了相关部署,并且细化了基础设施的种类与范围,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应对措施与行动方向。例如,战略提出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海平面变化情况调整沿海城市相关防护设施的设计要求等,从而确保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高重要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水平、提升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sheshi

两版适应战略提及的关键基础设施对比。图源:WRI

在2021年年底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中国经济工作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并特别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将加速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计2022年起基建投资增速将会显著回升。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联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加速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气候适应资金需求占比最高(近60%)的基础设施领域为视角,探究其所面临的气候风险、韧性基础设施的成本效益及融资可行性。

研究发现,提升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增加相关投入可带来规避未来损失、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等三重红利,平均每投资1元,未来30年共计可产生2-20元的收益。

气候韧性

《加速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报告

 

研究选取对中国影响最频繁、最广泛的三种气候风险及相应的关键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开展案例分析,包括宁夏的干旱风险及农业节水灌溉设施、武汉的内涝风险及海绵城市、深圳的风暴潮风险及灰绿结合海堤等。

然而,当前全球各国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资金不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缺口每年超过千亿美元。《报告》指出,助力气候韧性基础设施投融资需关注三大核心要素

1. 因地制宜的项目设计规划,即项目风险评估增加气候韧性指标,项目设计考虑未来气候风险;

2. 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即项目成本效益评估应对经济、社会、环境多重红利给予定价,并纳入项目总收益;

3. 融资渠道的创新与完善,即开发专门针对新建及现有基础设施增加其气候韧性的投融资工具与激励保障措施。

此次战略在“战略实施”章节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加强财政金融支撑”的三个工作方向,包括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为此次战略新增内容,旨在通过地方试点、产融合作平台、数据统计和信息披露等关键作用点以支撑财政金融手段的有效发挥与落实,促进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合力增效。

climate

图源:Pixabay

加快气候韧性基建正当其时作为当下发展最为迅猛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正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们期待,中国能以《适应战略2035》发布为契机,更快、更好地将增强气候韧性、适应气候变化纳入新基建的投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为推进气候适应工作增加新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https://wri.org.cn/sites/default/files/2021-12/accelerating-climate-resilient-infrastructure-investment-china-full-report-CN.pdf

2.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206/W02022061363656291919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