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pe 3 Lab | 企业范围三上游减排降碳“三部曲”:现状、挑战与策略
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编制的《企业价值链(范围三)核算与报告标准》,企业价值链中的“范围三排放”可分为上游排放和下游排放,共计15个环节。上游排放是指与购买或收购的商品和服务相关的间接温室气体(GHG)排放,下游排放则是指与售出商品和服务相关的间接GHG排放。
信息来源:HSBC
理论上,企业在编制范围三清单时,15个类别的排放都应被纳入核算,但是实际操作中,鉴于相关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许多企业最终只会披露特定环节的范围三排放。
HSBC研究显示 [1],相较于下游,企业更倾向于披露价值链上游的范围三排放。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活动来自于企业内部(商务旅行)或供应商(外购商品和服务),这些都是企业可以直接影响甚至管理的排放源。另一方面,范围三排放具有时间性,以商品完成交易的年份为核算时间点,上游活动基本都属于已经发生的范畴,而下游产品使用阶段的排放实际尚未产生。因此相对于“预测”未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已经产生的排放是比较容易的。
HSBC:披露比例超过30%的范围三排放环节都集中在上游 | 图:WRI
当前的主要措施
①供应链管理
与范围三上游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供应商一起开展行动往往是企业在范围三上游减排的第一步。目前企业在管理其价值链上游范围三排放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类:
1. 企业会向供应商传递减排相关的信息,在采购标准和要求、供应商评价体系中明确碳减排相关的内容,或向已经建立合作的供应商提出目标、具体的减排要求。一些承诺了SBTi 范围三的目标或者RE100计划承诺100%可再生能源电力采购的企业,会要求其供应商配合参与以达成目标。企业还会要求供应商对其碳排放相关的表现进行披露和追踪。例如加入CDP等气候倡议的企业,因自身有披露的需求也会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数据。企业可以通过自有的数据系统平台,收集供应商的数据。目前,丰田汽车(Toyota)已开始试行首个第三方软件平台来收集其供应商能源和排放相关数据,以便及时跟进他们的减排进度 [2]。
2. 同时,企业也会为供应商提供各类支持,包括提供能力建设、技术、资金等方面。为解决上游范围三排放的问题,沃尔玛于2021年启动了Gigaton项目,目标在2030年之前从全球价值链中减少或避免 10 亿公吨(一千兆吨)的温室气体。该计划指导其供应商减少能源、产品设计、废物、林业、农业和包装方面的排放 [3]。目前已有23%的沃尔玛供应商自愿加入了该计划。耐克也于2020年制定了其供应商气候行动计划(SCAP),使耐克最大的11家成品和材料供应商承诺参与该计划,约占其战略供应商排放量的60% [4]。
3. 缺乏外部资金是阻碍供应商更快开展气候行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一些领域需要投入一定的前期成本,品牌企业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激励其供应商行动。例如,作为Gigaton项目的一部分,沃尔玛于2021年底宣布与汇丰银行合作向供应商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以符合其设立的科学碳目标(SBT)。Gucci 也正在与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合作 [5]:若其供应商提高其运营的可持续性,他们将共同支持 Gucci 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以优惠的条款和条件获得贷款。苹果设立的中美绿色基金也将投资1亿美元用于苹果供应商的加速能效项目 [6],随着节约效果的显现,投资也开始获得回报 [7]。
②绿电采购
通过市场化采购、安装分布式光伏等方式,许多企业逐步实现自身外购电力(范围二)的零碳化。完成绿电目标的大企业追求范围三上游减排时,推动供应商使用绿电成为了当前撬动价值链减排最主要的做法。
图源:Pexels
资金充裕的大企业可能会选择直接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并协助供应商对接项目开发商。例如苹果公司就在2021年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10个制造合作伙伴承诺在生产苹果产品时使用100%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将有近8GW属于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
于中小型供应商而言,往往会由于采购规模小、采购成本高等客观原因无法采购绿电。在此状况下,下游品牌企业可以组织他们购买绿证。单张1MWh的对应电量能够很好地匹配中小买家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此类模式目前更适合供应商数量多、规模较小的行业,例如服装行业。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应该忽视绿证的额外性争议,我们还是建议在未来绿电市场化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后,尽快切换为“电证合一”的绿电采购模式。
③绿色物流
目前,企业在探索低碳运输方式上的几个主要方向包括:减少航运转向铁路和海运,提高新能源电动车比例、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在物流、包装等环节的应用等。
在实施层面,企业通常有自营物流或者外包采购的形式。基于自身和物流服务供应商能力不同,不同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减排行动也有所差异。
根据范围三上游运输和配送子目录的定义,企业应与产品供应商及提供运输和配送服务的物流企业合作,减少来自范围三上游运输和配送的排放。企业可以优先选择有能力提供绿色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或者对物流服务合作商提出具体的低碳输运要求,如选择低排放的运输方式和低排放的燃料。不仅如此,企业自身还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例如减少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当地取材,优化运输和配送效率来减少可能的排放。
图源:Pixabay
面临的重要挑战:
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范围三上游减排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了探索,但是客观而言,还是存在诸多挑战:
1. 供应链碳核算基础尚未成熟,特别是对于那些供应链环节长、范围广、供应商数目多、产品种类多的行业和企业,一旦基础数据缺位,减排就无从谈起;
2. 碳减排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程度不足。碳减排是一个需要跨领域多行业合作的问题,除了行业、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有绿色低碳的能源系统、物流系统、相匹配的数字信息技术服务等来提供低碳转型的支持。然而,由于技术、市场化不足、经济性、政策等障碍,碳减排基础设施的成熟建设还需时日;
3.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优先级并不高,短期的碳减排投入与收益的不平衡让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可持续之路望而却步。即使是业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也只能通过供应商管理来直接影响一、二级供应商。而一些中小型供应商的技术资金并不允许其马上采取减排的行动。
可行的破局的策略:
面对重重困难,企业该从何下手,实现破局?我们可以从“对供应链影响力”和“供应商能力”两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分类:
1. 在企业对供应链影响力和供应商自身能力都比较强的情况下(第一象限),企业主要的做法包括绿电采购、政策倡导等。
………………………………………………………
2. 在供应商自身能力强而企业对供应链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第二象限),例如一些大宗商品、原材料供应领域,行业集中度可能会非常高。这就导致了下游的企业作为买方,却处于弱势地位。居于垄断地位的供应商如果尚未在气候变化方面有所行动,也不会轻易的因为客户的要求而做出改变。在此情况下,买家企业需要结成行业内、甚至是跨行业的联盟,形成合力来推动供应商的减排行动。
………………………………………………………
3. 在企业对供应链影响力强,但供应商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例如在服装行业,中小供应商因品牌企业要求进行能源替代,却没有足够的规模或能力进行绿电采购,买家企业可以组织供应商集体采购绿证,或者通过绿色金融手段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
4. 最后,企业也可能无法影响供应商,供应商自身也缺乏能力。这就更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动,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合作平台,尽早为范围三减排做好准备工作。
Scope 3 Lab 项目介绍Scope 3 Lab 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发起的企业合作项目,致力于助力企业加速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我们与来自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展相关合作和研究,通过分享最佳实践、开发分析方法和工具、催化创新解决方案等,探索企业全价值链减碳的路径和方法。
在Scope 3 Lab 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针对范围三上游及下游排放中的最突出的供应链管理、商业创新、消费者引导、低碳投资等主题展开系列讨论和研究,更多的研究发现和活动将陆续呈现,敬请期待。欢迎更多企业和Scope 3 Lab 一起探索价值链减碳的潜力。 |
[1]HSBC Global Research, Scope 3 Emissions The largest piece in the net zero jigsaw, 2022 [2]https://www.toyota.com/usa/environmentreport/carbon [3]https://www.walmartsustainabilityhub.com/climate/project-gigaton [4]https://purpose-cms-preprod01.s3.amazonaws.com/wp-content/uploads/2022/03/17210319/FY21_NIKE-Impact-Report.pdf [5]https://corporate.walmart.com/newsroom/2021/12/08/walmart-creates-industry-first-by-introducing-science-based-targets-for-supply-chain-finance-program [6]https://equilibrium.gucci.com/gucci-and-intesa-sanpaolo-join-forces-to-support-supply-chain-sustainability/ [7]https://www.apple.com/newsroom/2020/07/apple-commits-to-be-100-percent-carbon-neutral-for-its-supply-chain-and-products-by-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