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ial city view

本文首发于《中国能源报》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12月12日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新的气候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加森林蓄积量、以及提高风能、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在2030年前和2060年前分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还可以设定更具雄心的目标,包括在2026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为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氢氟碳化合物(HFCs)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制定减排目标。

在落实上述目标的过程中,除应对气候变化以外,中国还会收获更多利好,包括让就业市场更强劲,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健康。WRI的模型分析表明,相比现有政策路径,中国加强气候行动可以产生净经济社会效益,且能在2050年达到6.5万亿元,同时还能额外避免近19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中国曾经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到2019年,中国已经超额完成承诺到2020年实现的目标。而目前,中国正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然而,中国要实现净零转型,近期的经济政策选择非常重要。

中国要锁定一条更可持续的道路并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接下来五年蕴藏着重大机遇。继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之后,政策制定者应该抓紧出台更全面的经济中长期战略,并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气候、环境和产业部门等各项目标。同时,建议中国尽快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提交温室气体低排放长期发展战略。这些将共同勾勒出中国在低碳发展和气候变化治理方面的宏伟蓝图,帮助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巩固中国作为气候领导者的声誉。

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雄心勃勃。中国宣布了一项新目标,即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00亿千瓦。与此相配合,根据WRI的研究,中国应确保煤炭消费呈下降趋势,并且到2030年煤炭消费总量限制在24亿吨以内。具体的重点措施则包括限制新建燃煤电厂,提前退役燃煤电厂,从而到2050年让化石能源发电占比低于10%。非化石能源消费也必须增加,到2030年占比应至少达到25%(2019年为15.3%)。从长远来看,在中国电力和工业部门推广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也有助于大幅减排,例如根据国际能源署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关于CCS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技术路径研究,预计中国到2050年可以实现较高的CCS技术利用水平,可吸收工业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力提高整体能源效率,特别是在工业、建筑部门和交通领域,同样有助于降低中国的碳排放。

在地方层面,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等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在实现碳排放峰值和长期碳中和方面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还能刺激就业,提升经济效益。例如, WRI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绿色经济可使长三角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较2020年增长6倍、达到每年38万亿元,并从2025年起每年为该地区创造近380万个就业岗位。

WRI近期的另一项研究提出,中国在减少非二氧化碳气体方面存在巨大机遇,而这些气体目前还没有包括在其巴黎气候承诺中。在未来10年内,中国可以减少30亿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这些减排量主要源自煤炭开采产生的甲烷、化工生产和化肥应用产生的一氧化二氮以及空调和制冷产生的氢氟碳化合物。在实现上述减排的同时,中国依然可以收获发展效益,如成本节约、收入和GDP的增长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等综合收益。

在现有大量证据的基础上,WRI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世界各地的气候行动是一个明智的经济举措。正如其“新气候经济”项目2018年年度报告中提出,到2030年,气候行动将给全球带来体量高达26万亿美元的机会。技术的进步和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使得低碳、可持续的投资相比化石燃料相关技术更具成本优势。此外,气候行动的潜在协同效益也同样具有吸引力:污染更少,城市更宜居,供电供水系统更稳定,房屋抵御频繁极端气候的能力越来越强,以及生态系统更多产、更强健、更有韧性。

展望未来,中国已宣布将促进经济增长、为人民创造就业、减少贫困,这些目标与降低碳排放和履行《巴黎协定》承诺的行动完全一致。WRI的报告也表明,通过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实施更具雄心的气候和能源政策,中国不仅可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还能显著节约成本。

中国应充分利用建设零碳未来这一前所未有的机会,建立完善的机制,以推动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与繁荣。将气候目标置于政策框架的中心,中国就可以成功地从经济高速增长过渡到经济高质量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