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
世界资源研究所通过博客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
如需转载,请与我们的传播主管 田甜 (tian.tian@wri.org) 联系
-
作者 , 和 -污水:鲜为人知的能源宝藏
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这一趋势已经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将宝贵的能源冲进下水道。污水、餐厨垃圾、园林废物中所含的有机物质,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供暖、供电,甚至为汽车提供动力。
2017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联合国将“Wastewater”(污水)作为今年的水日主题,关注污水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污水主要指受到人类活动、农业或工业废物污染的水。虽然污水中含有各种污染物质,但污水或者其处理过程的副产物——污泥中所含的有机物质,经过资源化、能源化过程,能够转变为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污水如何变成能源?
当有机废物在无氧环境中分解时,例如污泥在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由于发生厌氧消化作用会释放出沼气。如果对其进行捕获,可以作为能源进行利用,同时也避免了沼气直接释放进入大气。
在污泥能源化系统中,污泥首先通过热水解预处理,然后进入厌氧消化器进行分解。热水解可以提高污泥消化产率,与传统厌氧消化相比,带来产气量的提升。厌氧消化过程中释放的沼气富含甲烷,为项目运行提供所需能源,或者进一步提纯取代天然气。此外,消化后的沼渣经进一步脱水制成生物炭土,富含营养物质,可以作为营养土或者土壤改良剂,促进植物生长。
-
作者 , 和 -中国6.78亿人口面临严峻水压力
供水量有限以及较大的用水需求造成中国许多地区面临较高的水压力,新的研究表明这种情况正在加剧。
最近,世界资源研究所利用“水道”(Aqueduct)水风险工具中的基准水压力指标,对2001年和2010年的中国水压力进行比较(见图1)。通过基于全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单位的取水量数据以及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数据,中国水压力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中国水资源和用水之间的冲突。分析发现,中国水压力位于较高和极高分类的地区占比从2001年的28%上升至2010年的30%,共有6.78亿人口受到影响。
图1 2001年基准水压力(左)与2010年基准水压力(右)
-
作者 和 -自行车的回归:哥本哈根对中国的启示
前言
当今全球规划与建筑领域,尚在人世的大师为数不多,其中,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2016年9月17日,扬·盖尔(Jan Gehl)迎来了他80岁寿辰。50年前,在以摩天高楼与宽敞街道为主导的现代规划方兴未艾时代,扬·盖尔作为时代的“异类”,开创了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研究的先河。如今,扬·盖尔出版了6部著作,其中《交往与空间》(出版于2002年)和《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出版于2003年)也已经成为中国建筑规划院校的经典读本,而他参与纽约时代广场、悉尼市中心的街道与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也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
如今,耄耋之年的扬·盖尔,仍活跃在世界各地,传播研究、推动实践项目。8月24-26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与市政厅携手赴哥本哈根参加了由盖尔担当主讲的大师班。为此,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澎湃联手分享此次哥本哈根之行的收获,从不同视角介绍哥本哈根的自行车(2篇)、哥本哈根的公共空间(2篇)以及对扬·盖尔专访(1篇)。此篇为系列第四篇。
-
作者 , , 和 -对话扬·盖尔:只要愿意改变,哥本哈根并不遥远
2016年,哥本哈根被美国《Metropolis》杂志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8月24-26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与市政厅栏目携手赴哥本哈根参加了由盖尔担当主讲的大师班。
为此,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澎湃新闻联手分享此次哥本哈根之行的收获,从不同视角介绍哥本哈根的自行车(2篇)、哥本哈根的公共空间(2篇)以及对扬·盖尔的专访(1篇)。
这里是世界资源研究所和澎湃新闻在哥本哈根的盖尔事务所于8月24日对扬·盖尔进行的专访。采访过程中,扬·盖尔掏出每天装在口袋里的计步器,他说,医生建议每天至少走一万步,这样才能保持健康。
80岁的扬·盖尔仍然在工作。他说,现代人开车太多,坐的时间太多,都会造成健康问题。但是,如果城市能鼓励人们使用公交或骑车步行,并给人们提供能散步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些健康问题都会因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而得到改善。对他这样的老人来说,人性化的城市尤为重要。
扬·盖尔,图片来自GEHL
介于交通出行和公共生活之间的自行车
-
作者 -跟随扬•盖尔体验哥本哈根:公共空间是健康的良药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市政厅)
当今全球规划与建筑领域,尚在世的大师为数不多。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可能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2016年9月17日,扬·盖尔(Jan Gehl)迎来了他80岁寿辰。50年前,以摩天高楼与宽敞街道为主导的现代规划方兴未艾,扬·盖尔作为时代“异类”,开创了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研究的先河。如今,扬·盖尔出版了6部著作,其中《交往与空间》(出版于2002年)和《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出版于2003年)也已经成为中国建筑规划院校的经典读本。他参与的纽约时代广场、悉尼市中心的街道与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也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
如今,耄耋之年的扬·盖尔,仍活跃在世界各地,传播研究、推动实践项目。8月24-26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与市政厅携手赴哥本哈根参加了由盖尔担当主讲的大师班。为此,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澎湃联手分享此次哥本哈根之行的收获,从不同视角介绍哥本哈根的自行车(2篇)、哥本哈根的公共空间(2篇)以及对扬·盖尔专访(1篇)。
此篇为系列第二篇,以个人视角介绍哥本哈根的公共空间。未来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重新思考大师扬·盖尔的研究,进行一些城市实验,测评我们身边的公共空间。
-
作者 -跟随扬•盖尔体验哥本哈根:自行车只是开始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市政厅)
当今全球规划与建筑领域,尚在人世的大师为数不多,其中,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2016年9月17日,扬·盖尔(Jan Gehl)也迎来了他的80岁寿辰。
五十年前,以摩天高楼与宽敞街道为主导的现代规划还方兴未艾,扬·盖尔作为时代的“异类”,开创了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研究的先河。如今,扬·盖尔出版了六部著作,其中《交往与空间》(出版于2002年)和《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出版于2003年)已成为中国建筑规划院校的经典读本。他参与的纽约时代广场、悉尼市中心的街道与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也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
如今,耄耋之年的扬·盖尔,仍活跃在世界各地,传播研究、推动实践项目。8月24-26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与市政厅栏目携手赴哥本哈根,参加了由扬·盖尔担当主讲的大师班。
在此,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澎湃新闻联手分享此次哥本哈根之行的收获。我们会从不同视角,介绍哥本哈根的自行车(2篇)、哥本哈根的公共空间(2篇)以及对扬·盖尔的专访(1篇)。
-
作者 -清洁能源发展推动美国就业、健康和安全
正在腾飞的清洁能源经济为美国的企业、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当选总统特朗普如要认真履行创造数万个高薪工作机会的承诺,就应该推动“强大的美国”构建一个清洁能源未来。
发展清洁能源将为美国制造商带来更可预测、更低的能源成本,为美国家庭带来更清洁的空气和水,同时,还将有利于提高美国的能源安全,使普通家庭拥有更多的能源选择。此外,该领域还将形成规模经济,推动美国生产的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清洁能源设备出口。
清洁能源创造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激发了美国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左右(不含水电和核电),各州和大型公司还在不断扩大清洁能源投资,并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多个州的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抑制能源价格波动、降低能源消费成本,并重建制造业的重要途径。2015年,风电占11个州发电总量的10%以上。其中,爱荷华州风电比重最高,超过31%;南达科他州占25%,堪萨斯州占23%。德克萨斯州风电产量居全美之首,风电占该州发电装机的16%,且风电价格低于煤和石油价格。通过大力发展风电,德克萨斯州创造了近2.5万个工作岗位,还大幅降低了空气污染,相当于减少了500万辆汽车。
-
2016金砖国家气候行动:为《巴黎协定》添“砖”加瓦
过去一年里气候变化行动得到了全球广泛支持。2016年,各国都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一些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尤为突出。
去年12月,各国达成《巴黎协定》,共同致力于建设零碳未来。不到一年时间,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在内的100多个国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批准了协定,创下了国际协议最快生效记录。未来数月,还将有更多国家加入《巴黎协定》。
马拉喀什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确定了今后数年的气候议程,为各国提升雄心水平制定了框架。巴黎气候大会之后,“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增强了自身在推动减排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导力。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支持下,这些国家已经开始将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金融体系的治理规则。然而,我们必须加速推进这场“悄无声息的革命”,现在这些国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真正展现出气候行动的领导力。
-
作者 , , , , , 和 -马拉喀什气候大会盘点: 展现坚定决心,取得积极进展
一年前,各国在巴黎达成历史性气候协定,坚定表明全球向零碳经济转型的承诺。各国的国家气候计划和宏伟目标构成了《巴黎协定》的基础,目标是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并努力不超过1.5摄氏度,同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并广泛增强气候韧性。
在为期两周的摩洛哥马拉喀什气候峰会闭幕之时,已有100多个国家正式加入巴黎协定,占全球排放总量75%以上的。同时,马拉喀什气候大会期间(11月15日),《巴黎协定》缔约方召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议。
-
作者 -世界资源研究所助力中国城市引领气候变化行动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任何国家都不如中国重要;而在中国,任何地方都不如蓬勃发展的城市重要。很多中国大城市承诺提前达峰,这对中国2030年左右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的国家目标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我最近到访了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办公室,与这里的同事们一道,联合北京、成都、青岛及其他城市的伙伴开展合作,推进既能减排又能改善民众生活的解决方案。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参加可持续及宜居城市项目成果发布会。此次会议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办公室主办,旨在汇报项目成果并对合作伙伴及资助中国、印度和巴西项目工作的卡特彼勒基金会表示感谢。
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和国际非政府组织、高校和企业的近2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发改委对项目提供了战略指导。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桢、卡特彼勒公司全球副总裁陈其华发表了主旨演讲。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博士介绍了世界资源研究所开展的项目工作,包括各项研究及帮助中国城市实现更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