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
世界资源研究所通过博客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
如需转载,请与我们的传播主管 田甜 (tian.tian@wri.org) 联系
-
作者 -对话Ani Dasgupta:“人居三“大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以下简称“人居三”大会)于10月17至20日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世界资源研究所积极参与此次大会,推动建设可持续、公平、繁荣的未来城市。世界资源研究所罗斯可持续城市中心全球主任Ani Dasgupta就大会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解答,阐释大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何“人居三”大会如此重要?
城市对地球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到2050年全球城市居民将超过25亿。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对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产力、增强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能力至关重要。
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每二十年举办一次,在第三届大会上,全球领袖在联合国共聚一堂,共同为城市的积极变化造势。目前,世界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到2045年,城市居民将达到60亿。因此,“人居三”大会必须激励全球领袖采取行动,让所有居民能够愉快生活、自由流动、共享繁荣。
“人居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谈判以及最终达成巴黎协定的全球气候行动会议具有很多共同点。但有一点不同,即“人居三”在传统上并不是约束性协议。由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城市,而且未来还将有更多人口迁入城市,“人居三”的成功与否对于地球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
作者 和 -从三方面看G20峰会能否促进后巴黎时代气候行动?
继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之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们将于今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领导人峰会上再次聚首。按照惯例,G20领导人峰会将重点讨论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议题。但由于190多个国家已经就大幅遏制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达成了集体协定,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商业的题中之义。
当前,商界领袖、民间社会和公众都希望各国领导人能够认识到巴黎协定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游戏规则颠覆者。作为本届和下一届G20峰会主席国,中国和德国应该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证明全球最大的20个经济体已做好准备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清洁能源。
G20国家约占全球GDP总值的80%、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
社会经济数据-GDP-PPP-2012。
-
作者 -营造•动与静:商业中心地铁站的地下公共空间,静安寺的活力秘笈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市政厅)
本文系《营造•动与静:打造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系列文章第二篇。该系列共7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出品,通过介绍国内外轨道TOD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旨在说明,当今的TOD规划除了刻意追求建筑与规划叹为观止的形式效果外,更应考虑“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琐碎的需要”。在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概念45年后的今天,场所营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国家正如雨后春笋般掀起一场“公共空间革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市也能让这一概念得到实践与发扬。
世界资源研究所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环境智库。在城市规划和交通领域深耕数十年,有着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其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工作依托位于美国、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各国地方和国家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紧密战略关系,以成功的试点项目、扎实的政策研究和广泛而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地方、国家以及全球层面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下属的“智库和市民社会项目”小组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世界资源研究所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佳环境类智库,并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获得全球能源与资源政策类智库第二名。
-
作者 -营造·动与静:伦敦与纽约,城市地铁站空间的文化艺术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市政厅)
本文系《营造•动与静:打造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系列文章第七篇。该系列共七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出品,通过介绍国内外轨道TOD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旨在说明,当今的TOD规划除了刻意追求建筑与规划叹为观止的形式效果外,更应考虑“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琐碎的需要”。在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概念45年后的今天,场所营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国家正如雨后春笋般掀起一场“公共空间革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市也能让这一概念得到实践与发扬。
世界资源研究所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环境智库。在城市规划和交通领域深耕数十年,有着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其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工作依托位于美国、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各国地方和国家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紧密战略关系,以成功的试点项目、扎实的政策研究和广泛而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地方、国家以及全球层面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
作者 -中国绿色革命走向全球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
聪明的投资者意识到,中国希望在发展绿色技术的竞赛中领先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的“十三五”规划(2016年至2020年)有5个指导原则: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当中国副总理张高丽今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hina Development Forum)上向一众海外商界和学术界领导人描述这些原则的时候,他讲得最多的是“绿色”,明显表明中国未来的增长侧重于绿色发展。在随后的一场谈话中,中国总理李克强告诉福特(Ford)首席执行官马克•菲尔茨(Mark Fields),汽油动力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可能在今后二十年被那些“新能源汽车”超过。无论是张高丽的强调还是李克强的谈话都表明,中国计划发展清洁经济,从钢铁等碳排放密集型行业转向服务业,同时寻求保持让许多发达国家感到羡慕的6.5%的强劲GDP增长率。
基于制造业出口的旧增长模式让中国数百万人摆脱了贫困,使得中国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但它也带来了挑战,包括以煤炭为主导、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能源构成。最近一些研究报告估计,因空气质量糟糕——很大程度上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损害健康而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中国GDP的10%。 -
作者 -营造•动与静: 新加坡滨海湾,地铁站与城市大型公共空间的结合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市政厅)
本文系《营造•动与静:打造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系列文章正文第五篇。该系列共七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出品,通过介绍国内外轨道TOD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旨在说明,当今的TOD规划除了刻意追求建筑与规划叹为观止的形式效果外,更应考虑“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琐碎的需要”。在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概念45年后的今天,场所营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国家正如雨后春笋般掀起一场“公共空间革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市也能让这一概念得到实践与发扬。
世界资源研究所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环境智库。在城市规划和交通领域深耕数十年,有着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其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工作依托位于美国、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各国地方和国家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紧密战略关系,以成功的试点项目、扎实的政策研究和广泛而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地方、国家以及全球层面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下属的“智库和市民社会项目”小组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世界资源研究所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佳环境类智库,并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获得全球能源与资源政策类智库第二名。
-
作者 和 -营造•动与静:在纽约,开发商、政府与公众共同打造的城市口袋公园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市政厅)
本文系《营造•动与静:打造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系列文章第四篇。该系列共七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出品,通过介绍国内外轨道TOD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旨在说明,当今的TOD规划除了刻意追求建筑与规划叹为观止的形式效果外,更应考虑“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琐碎的需要”。在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概念45年后的今天,场所营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国家正如雨后春笋般掀起一场“公共空间革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市也能让这一概念得到实践与发扬。
世界资源研究所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环境智库。在城市规划和交通领域深耕数十年,有着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其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工作依托位于美国、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各国地方和国家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紧密战略关系,以成功的试点项目、扎实的政策研究和广泛而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地方、国家以及全球层面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下属的“智库和市民社会项目”小组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世界资源研究所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佳环境类智库,并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获得全球能源与资源政策类智库第二名。
-
作者 和 -营造•动与静:打造商业中心地铁站立体步行系统,香港与东京的奥秘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市政厅)
本文系《营造•动与静:打造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系列文章第三篇。该系列共七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出品,通过介绍国内外轨道TOD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旨在说明,当今的TOD规划除了刻意追求建筑与规划叹为观止的形式效果外,更应考虑“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琐碎的需要”。在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概念45年后的今天,场所营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国家正如雨后春笋般掀起一场“公共空间革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市也能让这一概念得到实践与发扬。
世界资源研究所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环境智库。在城市规划和交通领域深耕数十年,有着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其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工作依托位于美国、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各国地方和国家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紧密战略关系,以成功的试点项目、扎实的政策研究和广泛而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地方、国家以及全球层面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下属的“智库和市民社会项目”小组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世界资源研究所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佳环境类智库,并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获得全球能源与资源政策类智库第二名。
-
作者 和 -营造•动与静:城市再开发带动的轨道枢纽站公共空间复兴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网)
本文系《营造•动与静:打造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该系列共7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出品,通过介绍国内外轨道TOD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旨在说明,当今的TOD规划除了刻意追求建筑与规划叹为观止的形式效果外,更应考虑“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琐碎的需要”。在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概念45年后的今天,场所营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国家正如雨后春笋般掀起一场“公共空间革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市也能让这一概念得到实践与发扬。
世界资源研究所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环境智库。在城市规划和交通领域深耕数十年,有着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其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工作依托位于美国、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各国地方和国家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紧密战略关系,以成功的试点项目、扎实的政策研究和广泛而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地方、国家以及全球层面的可持续交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