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于汤森路透基金会

 

从网约车到自动驾驶汽车,“新出行”服务的涌现令交通领域迎来令人兴奋的时代,但这场出行变革是否能惠及所有人?

去年全球共推出了300多项共享单车服务;优步(Uber)、滴滴出行等网约车服务每天提供4500万次出行;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城市,电动摩托车占短途出行比重不断上升;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日新月异。

上述所谓“新出行”服务和技术不仅出现在富裕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也正在展现这一趋势。

这是令人兴奋的时代。

此时,政府不能袖手旁观,而应确保这一新出行革命能使人人受益。

电动、自动驾驶和数据驱动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城市的自身面貌。这些变化会带来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车流、碳排放和污染,并缩减汽车所需的道路空间。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小巴和其他辅助客运系统承担了人们50%至90%的出行。内罗毕、阿克拉等城市的数字地图项目表明,我们可对上述传统服务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并减少拥堵。

不过,新出行技术也会带来负面效果,例如:人行道过于拥挤或安全性下降、未使用的共享单车和摩托车堆积如山、道路车辆增加,甚至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等。

为充分发挥新出行的效益,决策者必须明确重点,鼓励发展能使人人受益的可持续、安全和平等型交通。

这点对于中低收入国家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尤为重要。这些城市每天都在新建基础设施,它们对交通体系做出的决策将影响到子孙后代。

从旧金山到圣保罗,通过网约车,人们只需轻触按键,就能享受便捷的城市交通服务。但挑战依然存在:近期研究表明,由于大多数网约车用户倾向于单独出行,加之提供网约车服务的司机数量不断增加,网约车服务造成的汽车出行量实际已超过了它们减少的私家车出行量。

这对于人类和地球而言都是坏消息。

北京等城市正在疲于应付不断恶化的交通、污染和道路安全问题。全球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9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将不断上升。

仅交通领域就占全球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

不过,只要我们采取合理激励措施和定价机制,就可扭转这一趋势。

我们可将网约车转变为接驳交通系统,帮助通勤者从家到达公交或地铁车站。圣保罗出台的新监管框架规定,采取拼车出行或电动汽车的网约车服务,以及前往交通不便地区的网约车服务,可享受税收优惠。

此类积极措施可帮助政策制定者作出调整,更好适应新出现的共享单车系统、电动摩托车甚至自动驾驶汽车。

预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约3000万辆半自动或全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无需停车的共享出租车服务将大幅减少人口密集的城区内汽车所需道路空间,从而完全改变城市的设计方式。

另一方面,简单以自动驾驶汽车代替私家车将适得其反——道路上将挤满等待主人召唤的绕圈驾驶的空车,这与建设行人和单车友好型街道等积极、可持续的交通方案背道而驰。

所以,新出行对可持续交通而言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答案更多地取决于政策而非技术。今后几年的选择将至关重要。

其实,无需采取先进技术或进行大型投资,就能发挥新出行的效益。我们可以实施简单、可负担的项目,使之与公交系统形成互补而非竞争。

墨西哥城和基多等首都城市均已承诺逐步淘汰内燃机车,印度和南非也已做出类似承诺,智利、印度、约旦、尼泊尔、乌克兰等国设计了新的电动出行规划。

我们可采取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加德满都燃料供应中断后,人们采用简单技术,将传统的三轮公交车改装为电瓶车;巴西和印度的通勤者则利用交通安全app避开危险地区。

出行变革将会发生,我们有责任确保这一变革产生有利于人类和地球的结果。

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够建立清晰目标,并通过土地使用规划、道路设计及其它交通和城市规划因素将上述目标与监管框架相结合,就能通过新出行扩大机遇和就业,使交通领域为全球应对碳排放、空气污染和拥堵做出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新出行带来的效益将惠及所有人,而非仅仅使最富有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