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目前暂时进入全封闭状态。至今已有超过两百万人确诊、逾十万人死亡,同时还有数百万人的生活因学校停课、企业关闭而完全打乱。此次疫情带来公共卫生危机,将引发全球性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

目前,随着中国超过98.6% 的工业企业开始复工,看似疫情总算在中国得到控制,但中国政府却面临着一场新的战斗:促进遭疫情重创的经济实现复苏。

中国已有25个省市宣布了促进就业、重振经济的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高达约 7万亿美元(49.6万亿人民币)。根据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意见,上述投资计划将以“新基建”为核心,优先发展高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AI)、5G网络、数据中心等。同时,部分地方政府还放宽汽车限购政策并提供购车补贴,以促进汽车消费。

 “新基建”投资机遇将助力中国和全球实现长期、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如果刺激计划推行得当——即能够推动中国向清洁、现代交通和能源系统转型,也将减少雾霾带来的经济和健康损失。

 通过以下五种途径,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可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挑战的同时,重建更美好的未来。

优先推动低碳转型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通过兴建燃煤电厂促进经济发展。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应对气候变化角度而言,重复这一举措都十分不明智。

 燃煤发电排放是中国最大温室气体与空气污染物排放源。当前中国燃煤发电投资总额为1580亿美元 (约1.1万亿人民币),由于利用率相对较低(约48%),投资回报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的燃煤电厂从建设到整个运营生命周期的总排放量为23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欧盟28个成员国2019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倍),而煤电厂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也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如果中国政府把握好新冠疫情后重建的有利时机,通过加速可再生能源和前沿技术投资来推动低碳转型将带来巨大机遇。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支柱,表现为该领域创造的就业不断增加。例如,与美国同行相比,中国光伏板生产商具有20%的成本优势该领域创造的就业是美国的9倍。扩大前沿技术投资将有利于中国生产商提高生产率,并将节约成本用于惠及消费者。同时,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可避免加剧空气污染等其他健康风险。目前中国已开始走上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之路,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正在对中国需要应对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

建设智慧、低碳的基础设施

从新冠疫情爆发至三月中下旬,数亿中国人困在家中长达两月之久。 与此同时, 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在线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应用需求激增,极大增加了互联网的使用,给网络承载力带来具体大压力,使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发展面临新挑战。

应对挑战,加速建设全新5G网络有望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在今年新公布的新基建计划的25个省份中,21个涉及5G网络的建设计划。二月份,中国联通公布将加速与中国电信公司合作,在原计划基础上提前到第三季度末前在全国完成25万个5G基站的建设。在极大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这些新基站至少在短期内也会推高能源消耗总量。专家预计当前5G网络的耗电量将是4G网络的300 到350倍。但随着技术日渐成熟,耗电量或会逐步下降。

为应对近期不断攀升的能源需求,建议地方政府在建设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系统性改善城市面貌并加速能效等低碳领域投资。具体措施包括淘汰老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智慧电网和智慧电表等,这些措施不仅能减少能源消耗,还能节约资金。研究表明,到本世纪中叶,在全球城市进行低碳投资,可节约能源成本17万亿美元 (约117.48万亿人民币)。仅中国的净收益就将达到7.7万亿美元左右(约53.21万亿人民币)[1]

在新建5G基础设施的同时,地方政府可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更具有吸引力的低碳和气候韧性措施,升级老旧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完成低成本低碳城市转型规划。城市可采取的低碳措施包括:发展高质量公交系统、提高水泥和钢铁产能利用率、扩大绿色公共空间、提高建筑与家用设备的能效等。中国城市还面临另一项重大机遇:加速推进到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占比提高到25%的宏伟计划。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增投资应重点关注两个领域:扩大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与互联互通、鼓励消费者购买或替换新能源汽车。

建设更加健康的城市

此次疫情凸显了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性,而建设健康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建设健康城市。除增设流行病防治中心等医疗卫生资源之外,决策者还可采取更全面的方式,从改善人类健康的角度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2016年,中国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将“健康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并“重视全民健康”。在这一雄心勃勃的规划下,中国将致力于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实施严格的工业排放标准,完善步行、骑车、健身和公共卫生设施,促进道路安全。该规划标志着中国的卫生健康思维发生重大转变:预防优于治疗。健康不只是要多建医院,更意味着要让民众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优先开展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相契合的投资项目,不仅能够促进中国民众的健康和安全,也将促进低碳和环境发展。

对植树造林、城市森林区等绿色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就是很好的范例。城市中的树木和自然区域能够清洁空气、降低气温、减少能源消耗、促进心理健康、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例如,纽约市公园内的树木每年可产生约1.2亿美元 (约8.5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是每年公园维护费用的5倍。具体经济效益包括:减少供热能源消耗(2800万美元)、提高空气质量(500万美元)、减少城市内涝(3600万美元)等。

重新思考传统金融投资项目

大规模经济活动停摆可能会造成企业无力偿付银行贷款或延期清偿,从而对银行的生存构成威胁,并进一步扩散金融动荡风险。截至3月16日,政府已通过借贷便利向金融系统注资逾2000亿美元 (1.4万亿人民币),用于扶持受疫情影响的经济活动。同时,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比去年同期增长6万亿美元(42万亿人民币)。这些贷款将有效帮助深受打击的经济活动逐步恢复,但金融机构也可利用当前时机,从根本上重新思考金融投资项目。在制造业、旅游、交通等传统行业外,金融机构应优先以较低成本开展能效和低碳技术投资。例如,在南非和美国,提高能效措施的内部收益率(IRR)分别达到46% 和 81%。此外,政府可通过发行特别债券、开展公私合作、提供信贷支持等措施促进新基建发展。

促进高科技和创新商业模式发展

中国正迅速成长为引领全球发展的科技强国。从公交地铁的手机支付到酒店入住登记的人脸识别,数字经济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目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 (21.3万亿人民币),占GDP的三分之一。移动终端设备数字支付以及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AI)技术使消费者能够有效避免与人和物的直接接触。在本次疫情期间,这些技术在防止传染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疫情过后,此类及其他创新还将进一步发展,加速推动由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所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将为中国和北美带来最大经济效益(2030年,人工智能将推动中国和北美的GDP分别增长26%和14.5%),总获益相当于10.7万亿美元 (约55万亿人民币),占其对全球经济影响的70%

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新技术所需的能源动力将导致能源需求增加,上述技术变革不仅将改变社会发展动力,还将对传统能源系统构成挑战。新增投资可以推动可持续能源创新加速发展,以满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要。通过清洁能源创新技术发展,也将降低中国对经济结构中化工、建材生产等高排放、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依赖,这些产业约占中国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的80%。

中国的疫情应对措施将为全球提供经验

全球都把目光聚焦中国,希望中国在疫情后经济恢复的重建中能够树立榜样。随着约7万亿美元(49.6万亿人民币)投资项目的推进,地方政府更应把握时机,在一揽子经济复苏措施中纳入详细的低碳发展规划,保证并适当追加投资,在增强气候韧性的同时确保中国的科技兴国之路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延误。


[1] 城市转型联盟(Coalition for Urban Transitions)。即将发布:《抓住城市机遇》(Seizing the Urban Opportunity),世界资源研究所罗斯可持续城市中心(WRI Ros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Cities)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伦敦、华盛顿特区。2020年11月起可从以下网址获取:https://urbantransitions.global/urban-opport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