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m Shui Po, HongKong, China

北京(2021年3月31日)——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最新发布的《抓住城市机遇》、《加快中国城市转型》两份报告发现,为了加速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实现共同繁荣,并推动气候行动,中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城市的投资力度,以加快城市低碳化进程,增强城市韧性。这两份报告于北京时间3月31日下午3点在由WRI主办的“中国零碳韧性城市”研讨会上正式发布。

《抓住城市机遇》报告显示,如果成功实施其解决方案,到2050年,中国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减少89%,并至少获得约7.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05万亿元)的经济回报,到2030年,将新增1520万个就业岗位。《加快中国城市转型》报告就经济杠杆、金融杠杆和政策杠杆提出了具体建议,深入探讨了城市将如何推动中国加快实现高质量增长和碳中和目标。

图片

图1 | 发布会现场

这两份报告均强调了城市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但是也明确指出,仅仅依靠城市本身无法完成这些任务——从规模、资源获取能力和对诸多政策领域的管理权限来看,国家政府才是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中国,80%的减排潜力来自对相关措施具有管理权限的国家政府或省级政府。

“中国的经济繁荣建立在城市之上,中国城市容纳了五分之三的人口,创造了90%的GDP。”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表示。“现在正是加快城市低碳转型,推动共同繁荣的关键时刻。中国应该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在‘十四五’期间提前达峰。”

图片

图2|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席及教授Nicholas Stern勋爵及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因此要以城市为主体实现中国‘3060’战略。”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说道,“我们要将城市间的竞争由单纯的GDP竞争,转向GDP与减碳双竞争,自下而上生成全国韧性碳中和体系。”

报告强调,现在是重新思考城市的作用并投资于城市复苏的重要时刻。这场疫情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各种挑战,城市,尤其是其中的贫困人口,更是承受了更多的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中国的城市就已经面临着拥堵、污染、无序扩张,以及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高温等气候灾害。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是一个关键时刻,尤其是下半年即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6次会议(COP26),中国的选择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城市代表,中共大理州委书记陈坚认为:“城市要坚持走节约优先、低碳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市,并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提出:“与西部经济相对后发地区的城市相比,发达地区的城市如深圳,应该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低碳技术。”

“深圳已经在积极构建低碳的产业结构,推广电动车和绿色低碳建筑推广,未来深圳的减碳重点还应继续放在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表示,“不过对于像碳达峰与碳中和这样巨大的投资,需要审慎应对,以免产生碳债券的泡沫。”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认为,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如《加快中国城市转型》报告里所述,将法规、政策和标准等协同,并且推动机制创新,让金融机构认识到相关的风险与收益。她强调:“对于金融风险防范问题我们始终要充分考量,一方面去辨识气候环境风险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遵循债券市场发展规律,避免一拥而上导致的金融风险。”

图片

报告强调了诸多中国可采取的行动措施,包括

  • 将可持续城市置于年度投资计划、国家自主贡献(NDC)与最近颁布的“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核心,力争到2025年实现大多数城市地区的碳达峰。“十四五”规划将调动大量新的投资,并塑造中国未来数年的轨迹。这是一个推动城市转型的绝佳机会,让城市引领碳中和的未来。

  • 将“十四五”规划中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置于即将出台的各部门和城市的“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位置。
  • 通过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和支持既有建筑深度改造,提高建筑领域的能源效率。这是一个能够在城市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减缓电力需求增长的契机。
  • 支持中小城市低碳转型。这是一个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以及保障区域间公平发展的举措。
  • 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创造稳定的自有收入来源。
  • 将包括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零碳与韧性发展目标,纳入国家城市设计和更新战略。目前,中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至关重要的是要大力推广扩大有关举措,并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采取类似的措施。

“这份报告意义重大且适逢其时。到203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近10亿人,且将有数万亿美元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这十年中,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一半左右,才能实现将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主席及教授Nicholas Stern勋爵说道。“建设紧凑、联通、清洁的城市,使居民出行便利、工作高效、呼吸清新空气,将是实现气候雄心与探寻强劲的、可持续的、和有韧性的包容性增长新道路的核心。”

《抓住城市机遇》报告希望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COP26召开之前,为各国政府与其他气候行动者助威造势、提振气候雄心。该报告吸取了来自五大洲超过36个组织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聚焦六个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的经验,展示构建零碳、韧性、包容的城市将如何推动国民经济优先事项实施,实现共同繁荣。《抓住中国城市机遇》是《抓住城市机遇》的中国子报告。

《加快中国城市转型》是对《抓住中国城市机遇》的补充,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如何支持中国加快实现高质量增长与碳中和。该报告详细探讨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经济依据,概述了特定领域的关键优先事项,并提出了城市转型的投融资策略。该报告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香港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