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是改善人类生活、促进更加绿色公平和可持续未来的必由之路。10月29日,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及各相关单位联合举办的2023年世界城市日“城市环境”主题论坛在上海市东华大学顺利举行。

 
研讨会合影

图源:WRI

 

本次论坛围绕“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建设生态韧性之都”主题,邀请了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住建部、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全国项目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建八局、东华大学等社会各界代表,以及来自深圳、青岛、武汉等地的嘉宾,展示优秀的绿色城市案例,分享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提升人居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探索城市更新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为创建更绿色、公平和可持续的城市提供洞察与灵感。

住房和城市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武振在致辞中表示,要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宜居韧性和智慧的城市,以建筑业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发展制造建造和装备式建筑这些新型建造方式,不断提升建筑的品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住房和建筑产品,现阶段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谋划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契机。

 

武振华

图源:WRI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启洲在会议致辞时回顾了历年世界城市日的活动,包括去年与WRI共同举办的城市绿色转型和发展主题论坛;总结了上海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诸多成就,包括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绿色能源转型、以及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他期待大会期间围绕绿色社区、城市治理的经验分享能为建设美丽上海提供重要借鉴。

 

吴启洲

图源:WRI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永刚指出,今年是世界城市日举办十周年,中国主场活动在上海举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上海的城市管理工作聚焦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城市环境品质再提升;提升建筑运行能力,推进既有建筑的能效改造;保证城市韧性,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聚焦数字化转型,全力推动城市数字治理。

 

张永刚

图源:WRI

 

WRI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P)亚太区负责人房伟权在致辞中强调,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如果中国的城市可以建设更加完善、到位的城市低碳基础设施,那就可以在带来多重回报的同时减少90%以上的城市碳排放,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资金还存在巨大缺口。WRI一直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和行业转型等方面的研究和试点项目,在国家层面推动跨部门的合作以支持地方双碳转型,助力低碳规划和碳管理,用数据为城市气候行动提供决策的依据。“我们未来也将继续和中国城市携手,加速低碳绿色转型,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

 

房伟权

图源:WRI

 

WRI中国可持续交通项目总监薛露露在“绿色社区与生态城市建设”专题主旨演讲环节从数据出发,分享了国内外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目前,WRI正在搭建的城市数据平台梳理的全球上千座城市的碳中和目标,初步观察结果显示,碳中和目标并非发达国家城市特有的专利,虽然发达国家城市出台碳中和目标比例整体较高,但出台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城市整体数量也占到了全球近一半。通过对全球12个样本城市的分析, WRI发现中国城市整体的低碳表现在全球范围内看也较为突出,例如中国的深圳和上海的气候政策覆盖度就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工作论文)。就城市类型而言,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服务型城市的低碳表现总体上均优于工业型和农业型城市,但同一类型不同城市之间也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低碳发展策略。

薛露露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的目标,更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确保目标的实现”。以低碳政策发展较为完善的伦敦为例,不仅整体覆盖的行业广,单一行业的政策力度强,并且跨部门的行动也形成了协同。最后,薛露露总结到,城市如果要实现低碳发展,要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行动路线,离不开完善的数据体系支撑。长期以来,WRI致力于搭建高质量信息平台,支撑中国城市进一步深化低碳、可持续发展。

 

薛露露

图源:WRI

 

在未来,WRI期待继续与各合作伙伴开展广泛、多元的城市间合作,吸收、汇总国内外优秀实践成果,让城市成为更加关键的可持续转型行动主体,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助力中国“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