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是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区域,也是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国有国家级和省级园区约2500家左右[1],8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园区,总产值约占全国的50%,同时也贡献了全国31%的二氧化碳排放[2]。为此,国家改革委、工信部、生环部多个部门分别建立了95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3]、104个国家绿色工业园区[4]、67个国家低碳工业园区,以大力推动国内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在4月17日召开的“长三角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研讨会”上,WRI与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嘉兴市高质量发展规划院、汇丰银行等机构的专家,围绕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关键挑战,最佳实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2023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进一步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省级层面由各省工信厅牵头,发布了各省的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的重点任务,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在以创建的绿色生态工业园区中积极打造双碳的优秀典型案例。

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地,长三角拥有多样化的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40家,省级开发区320家,总数占到全国的18%,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为主。长三角三省一市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中提出了绿色低碳园区的建设任务[5][6][7][8]

过去一年,WRI与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清华海峡研究院、国瑞沃德(北京)低碳经济技术中心、国网温州电力公司合作,分别在上海、温州和嘉兴的三个园区开展了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研究,探索园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转型之路。


图源: WRI

园区低碳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

与会专家强调,目前中国园区低碳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

  1. 园区碳排放测算的边界不清晰。工业园区在国家统计体系中不是独立的统计单元,在物理边界、管理边界、经济活动边界、物质或能量流的边界缺乏清晰和统一的标准,由此导致排放现状和特征不清晰。
  2. 园区之间横向对标难度大。不同园区在定位、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上都存在差异,园区之间从碳排放的角度进行对标 变得困难,难以形成低碳转型发展的样板,园区之间难以有效互相借鉴经验、共同发展。
  3. 园区低碳转型的减排潜力难以量化。由于园区碳排放的底数不清,多数研究从宏观角度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缺乏减碳技术的成本效益、环境效益、技术成熟度等技术评价指标,难以对园区低碳转型路径的减碳潜力进行量化。
  4. 园区低碳转型的机制设计复杂。园区作为多利益相关方的集合体,虽然具有系统化考虑企业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但低碳转型需要更高精度优化园区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而且不同企业间的利益分歧和想法不一致,机制设计中要优先明确划定降碳减污的责任,这使得路径和机制的设计变得复杂且难以落地。

 

WRI深入探索园区低碳转型路径

WRI2022年开始启动了温州零碳工业园区、浙江嘉兴碳中和工业园区、上海市工业园区零碳转型三个项目研究,清华海峡研究院、国瑞沃德(北京)低碳经济技术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分别在此次研讨会上汇报了各园区的能耗和碳排放现状,并通过情景分析预测未来的碳排放,提出低碳转型的路径和综合能源解决方案。通过对比、总结,我们发现案例园区在低碳转型策略上有一些共性: 

  1. 积极加速园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园区首要任务是在能源结构上加快清洁能源的替代 ,同时在需求侧园区开展节能诊断,推进节能降碳改造,以及在供给侧再造用能系统,开展综合供用能方案的设计,加快园区用能的电气化和能源梯级高效利用。
  2. 努力提升园区产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引导产业规模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实行重大项目能耗准入机制,聚焦节能减碳技术装备、清洁新能源应用等领域,支持重点高碳行业、企业实施制造业节能改造项目。
  3. 重点打造园区级低碳管理体系。开展碳排放评价指标研究,探索建立园区的碳排放评价体系,为新建和扩建项目建立碳排放评价监管机制,逐步实现碳排放信息动态评估和公开。同时,推进园区企业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合作,做好上游原材料碳排放管理,计算产品碳足迹,建设绿色供应链,降低产品全周期内涵碳排放。
  4. 着重提高园区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地方主管机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导规上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在园区孵化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带动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园区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平台合作,协同建设研发低碳技术合作平台、零碳成果转化平台、碳管理人才培育平台。

 

除了共性的低碳转型策略,研究团队结合三个园区在地理区位、产业发展、能源禀赋上的不同,探索研究了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技术路径。

  • 温州试点园区以电网为核心规划能源互联网,对园区的分布式能源和供冷供热方式进行规划;
  • 嘉兴试点园区构建与光伏新能源主导产业匹配的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体系,识别出与嘉兴园区能源系统深度减排高适配的技术,包括分布式能源站、压缩空气集中供应,建筑光伏一体化等。
  • 上海试点园区重点解决园区内清洁供热与中低压用热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探索跨省际的清洁热力调入机制。

 

在提出上述解决方案的同时,研究团队也对方案在当地实施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进行了充分论证。

图源: Pixabay


长三角作为全国低碳发展的探路者,研究团队总结了各省园区在低碳转型上的创新示范。

在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上,浙江将零散的纺织印染企业集中到园区,通过集中供应冷热和压缩空气,提升了能源使用的效率;江苏充分利用沿海园区的海上风电资源,先行先试微电网的绿电和绿证认证和交易。

在政策和市场机制上,浙江在多个园区推动碳效码项目,湖州基于碳效码的绿色和转型金融的探索;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对3000吨以上的企业开展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并且推动低低碳领跑者的企业评价;上海市通过地方试点的碳交易市场,涵盖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28个行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企业减碳。这些实践都为国家推动工业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借鉴。  

 

把握园区发展中的关键关系,加速园区低碳转型

专家们针对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挑战,讨论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提出要优先处理好园区发展中的四个关系:

图源: WRI

1.发展转型 vs 碳减排

首先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转型依然伴随着成本增加的问题。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成本增加的现实。因此需要在转型过程中找到发展与减排之间的平衡点。此外,外部经济形势对园区的压力也不容忽视,需要谨慎把握节奏和力度,在追求效益与转型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2. 前瞻性 vs 可行性

尽管有许多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发展路径,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不仅包括成本问题,还涉及到行政壁垒和利益关系等方面。因此,在转型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的前瞻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实际可行性,以确保转型的顺利进行。

3.政府 vs 企业

政府在推动企业转型方面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激励机制,而不仅仅是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在引导企业积极性方面,需要考虑如何平衡胡萝卜大棒的使用,以及如何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建立良性的政企互动机制。

4.竞争 vs 合作

园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是需要重视的,在园区的转型过程中,虽然可以借助外力来缓解一些问题,比如购买绿电等方式,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园区之间的竞争关系。特别是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方面,需要寻求合作与协调,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

WRI后续还将持续关注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都市圈的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在园区的碳核算技术能力、低碳技术的试点应用、零碳园区的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发展改革委公告2018年第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34045.htm 

[2] 陈吕军:厚植绿色低碳循环底色 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https://www.env.tsinghua.edu.cn/info/1129/7400.htm

[3] 关于发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名单的通知,环科技〔201716https://www.mee.gov.cn/gkml/hbb/bwj/201702/t20170206_395446.htm 

[4]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及试点推行“企业绿码”有关事项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2338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504.htm 

[5] 《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园区等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方案》,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21230/9031cd05669543b19351be7a2ba7adb8.html 

[6] 《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https://fzggw.zj.gov.cn/art/2021/6/16/art_1229123366_2302792.html 

[7] 《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s://jx.ah.gov.cn/public/6991/147241771.html 

[8] 《江苏省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https://gxt.jiangsu.gov.cn/art/2023/1/17/art_6278_10729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