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粮食减损大会 | 凝聚全球共识,共促减损行动落地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约束与人口增长的三重压力,粮食损失与浪费问题已成为制约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全球约1/3的粮食产量被损失或浪费,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全球总量的8%[1],全球减损进展严重滞后,2030年零售与消费端食物浪费减半目标几乎无望实现[2],与此同时,全球约6.73亿人挣扎在饥饿线上,约26亿人口无力负担健康膳食[3]。加速减损行动已刻不容缓。
7月24日至26日,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政商学界约300名嘉宾出席。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受邀参会,并在“以科技创新合作引领粮食减损”分论坛分享观点。

“目标-测量-行动”:粮食减损体系建设的核心工具
方莉分享了国际组织在全球粮食减损中的实践路径。她强调,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已成为全球共识,“目标-测量-行动” 方法应成为体系建设的核心工具,WRI正在全球推动这一方法落地实践:
1.确立明确的国家层面目标
WRI系统变革实验室研究显示,全球193个国家中,25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纳入减损措施,仅21国真正承诺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4]。目前,中国已在粮食减损领域取得积极成效,需要更多国家主动参与并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减损目标,为全球协同减损筑牢基础,形成“目标引领-各国响应-全球联动” 的推进格局。
WRI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2.3倡议(Champions12.3)的联合发起单位,持续呼吁各国政府和企业加速落实减损目标,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纳入国家发展与气候战略。
2.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
健全的监测体系是减损工作的“晴雨表”,能够为管理决策、激励机制及品牌价值与环境溢价提供数据支撑。
WRI开发的《食物损失和浪费的核算与报告准则》(FLW Standard)[5],收录十种主流量化方法,为全球提供了统一的监测工具。在中国,这一方法已融入《餐饮业减少食物浪费企业实施指南》等标准,指导企业科学量化成效。标准化监测能够帮助提升减损实践的公信力,为市场溢价和政策激励提供坚实依据。
3.采取务实有效的行动举措
政策与标准是行动落地的核心支撑,需从制度保障与产业融合两方面发力:制度层面,可通过财政税收、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等硬性机制,推动技术创新转化;产业层面,需推动减损与供应链优化等领域融合,通过跨领域释放协同潜力,形成“技术创新 -产业融合-目标落地”的良性循环。
WRI正围绕供应链协同、生产环节优化及全链条资源整合等关键领域开展工作,一方面,牵头发起全球供应链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倡议,构建起覆盖消费端与生产端的行动体系,即面向消费端推出“10×20×30”减浪费计划,面向生产端同步推进“10×20k×30”减损计划。为强化倡议落地效能,WRI 积极推动国内行业协会及标杆企业深度参与,通过开展“减少食物浪费联合行动”等具体项目,促成零售商、餐饮企业、供应商、农业企业与行业协会形成多方协作机制,采取行动共同落实全链条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

“多方协同:全球与中国的减损实践路径
大会期间,WRI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促进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专题研讨会,30余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及企业的专家代表,围绕粮食减损和减少食物浪费两个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系统性减损路径提出建议:
1.搭建粮食减损的多方交流平台
粮食减损是一项高度系统性、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跨主体协作。WRI正在通过项目合作,搭建粮食减损全链条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技术落地与模式创新提供沟通纽带。
2.构建全链条战略框架与标准体系
以“从田间到餐桌”全流程减损为目标,将产后储藏、运输损失与消费端餐饮、零售浪费纳入统一规划,制定覆盖种植、收储、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量化指标与行业标准。同时,推动零售业和餐饮减少食物浪费标准的实施,为全链条减损行动提供指引。
3.深化技术创新与数字化全链条应用
(1)持续推广绿色储粮、机械化烘干等成熟减损技术,扩大低温储藏、粮情管控系统(如“粮慧宝”)的应用规模,降低仓储、运输环节损耗;
(2)将数字化技术延伸至消费端,通过AI库存管理、用餐需求精准预测,食物营养APP等工具优化零售与餐饮的供需匹配,减少过度采购与食品浪费。
4.构建 “政府引导 + 市场激励 + 社会参与”的共治机制
(1)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对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减少食物浪费举措给予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为技术应用提供政策动力。
(2)市场可将减损成效纳入企业 KPI,通过“绿色餐饮认证”“节粮企业名录”等机制激发企业主动性。
(3)社会层面则可通过“光盘行动”宣传、烹饪教学等活动提升公众对减损技术的接受度,形成多方联动的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共治机制。
5.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互鉴
不同国家面临的减损挑战存在差异:中高收入国家重点聚焦零售模式与消费行为优化,减少食物浪费;低收入国家则重点围绕提升生产、加工、运输环节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能力,减少粮食损失。
基于此,可依托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向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绿色储粮技术与粮食安全保障经验,同时借鉴日本短保产品配送、欧美食物捐赠机制等国际做法,优化国内临期食品流通、边角料再加工模式,让技术在全球流动中实现本土化适配,推动减损从“国内实践” 升级为“全球协同”。

大会期间发布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回顾》和《粮食减损南南合作行动方案》,进一步凝聚了“以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护粮食安全”的广泛共识,为全球粮食减损合作注入新动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清华在致辞中呼吁:各方需更广泛凝聚共识、更深层次推动改革、更大力度宣传引导,让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 的意识深入人心,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
未来,WRI将持续深耕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领域,依托Champion12.3供应链平台,利用食物损失和浪费相关的核算工具,推广“10×20K×30”和“10x20x30”供应链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行动,链接供应链上下游主体,推动更多创新技术深度融入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实践中。同时,WRI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协作,携手全球伙伴共同构建更具韧性、包容性与可持续的全球食物系统,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十项措施帮助实现“2030年前将全球粮食损失和浪费减半”可持续发展目标》,https://wri.org.cn/insights/10-step-plan-world-cut-food-loss-and-waste-half-2030.
[2]《联合国发布<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全球进展缓慢,紧急呼吁加快行动: 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25
[3]《2025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4]https://www.wrap.ngo/media-centre/press-releases/wrap-why-food-waste-matters-cop27?utm_source
[5]https://www.wri.org/research/food-loss-and-waste-accounting-and-reporting-stand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