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灾害频发,未来中国粮食安全堪忧

中国是全球受气候变化相关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所有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群体中,农业部门受灾最为严重。数据显示,2008至2018年间,中国农业因灾遭受的损失累计达976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农业累计损失总量的55%,其中旱灾是对中国农业影响最大的灾害,其次是洪涝和风雹灾害。未来气候变化引起气温和降水模式的改变还将继续直接或间接造成农作物减产,预计到2030年,季节性干旱可造成中国三大主粮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减产8%

农业系统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尽管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但是过去五十年来愈演愈烈的气候危机使粮食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民的生计也受到严重威胁。2021年2月,中国宣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在全面脱贫之前,中国逾95%的绝对贫困人口居住在生态脆弱的农村地区,他们对气候风险的暴露度、敏感性和脆弱性尤为突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灾害很可能使他们致贫或返贫。因此,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刻不容缓。

 

什么是气候韧性农业?

气候韧性农业(Climate-resilient Agriculture,CRA)是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通过可持续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系统长期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方法,旨在提高对气候变化暴露度高、脆弱性强的农业生产系统的韧性,即减少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并且具备迅速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气候韧性农业通过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和气候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包括三大支柱: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Productivity),适应气候变化并构建气候韧性(Adaptation),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Mitigation)。

气候韧性农业可以从不同方面帮助中国农业生产系统适应气候变化。

第一、通过改善作物栽培和养殖管理措施,调整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气候韧性农业可以缓解或避免气候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遏制暖干气候导致草原退化,可以采取轮牧和季节性放牧措施;为适应不断加剧的极端气候事件,可以培育开发适应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例如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品种;根据各地区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应措施,例如根据水热条件变化向北扩展冬小麦和热带作物的种植边界,调整干旱地区作物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等。

第二、气候韧性农业还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例如,在北方和西南等干旱严重的地区,对大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在田间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干旱缺水地区加强雨水集蓄和调水工程建设;针对南方洪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善农田排灌系统。此外,通过建设农业气候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和机制,完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等非工程性措施,也是构建气候韧性农业的有效方法。

第三、气候韧性农业还可以使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改善农业生态,例如在生态脆弱的农耕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恢复草原植被,增加草原覆盖度,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减少土壤侵蚀,同时涵养水源,防止荒漠化进一步蔓延。此外,发展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还能通过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森林碳汇,帮助协同减缓气候变化。罗代尔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通过在美国中西部和哥斯达黎加新热带农业区域对玉米和大豆的农业模式展开长达30年的再生农业长期实践效果监测,证明了采用免耕、轮作、种植覆盖作物和施用有机肥等方法,相对传统的连续耕作和施用杀虫剂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改善当地土壤健康。研究表明,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该地区农民不但减少了28.5%的能源投入,还增加了两倍的利润,并且实现减少35.3%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气候韧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不同类型的适应措施,气候韧性农业有助于在未来避免农业生产遭受减产损失,甚至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同时维持农民生计不受损害。津巴布韦农民种植抗旱玉米品种帮助提高产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玉米是非洲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超过3亿人依靠玉米种植提供口粮和生计。然而,玉米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作物。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预测,到2030年,干旱和气温上升将使全球玉米单产降低高达30%。为解决这一问题,CIMMYT成功开发超过百种新的玉米品种,并在非洲推广。通过使用抗旱玉米品种,津巴布韦农民在干旱年份每公顷玉米产量能达到600公斤,可以带来240美元的额外收入,足够满足当地一个六口之家9个月的生活。培育并种植具有气候韧性的玉米品种在非洲取得成功,为其他脆弱性较高的地区加强农业气候适应性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此外,气候韧性农业不仅能帮助农民避免作物减产,维持生计,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例如,宁夏农业为适应干旱转型发展高质量葡萄产业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宁夏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当地暖干气候加剧,干旱程度也不断加剧,再加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当地土地退化严重,同时贫困发生率较高。为改变这一状况,亚洲开发银行投入约6.7亿元人民币帮助宁夏恢复生态,同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截至2016年项目完成,该项目建立了2600公顷的节水灌溉示范系统和2299公顷的保护性农业,同时还促进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为约1.7万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受益人群年收入增速达10%-15%。通过修复生态、节水灌溉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这一项目加强了宁夏地区农业应对干旱气候风险的韧性,同时也结合产业发展措施,为当地从种植高耗水低价值的粮食作物向种植高附加值的节水经济作物转变提供示范,从而实现适应气候变化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发展气候韧性农业,中国大有可为

为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风险,中国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农业气候韧性建设:

  • 在未来气候暖干化的趋势下,干旱对中国农业影响尤为巨大,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是缓解和适应干旱灾害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 从顶层设计角度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推动气候韧性农业在加强生产管理和改善农业生态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作;
  •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大对气候韧性农业相关研究的投入;
  • 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平台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除了在现有技术、制度、管理和价值体系基础上投入增量措施(Incremental measures)以外,还应该引入变革性适应措施(Transformative Adaptation)。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变革性适应意味着需要通过不断改变生产特定类型的作物和牲畜的地理位置,使农业生产与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相协调,并在整个价值链中大规模地引入新的具有气候韧性的生产方法和技术。因此,它强调从根本上改造农业系统,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围绕农业变革性适应和粮食安全问题。


  1. 戚晶晶 , 王 军 , 王怀军 , 郑 玲 , 肖明贤 , 潘莹萍 , 周晓钟 (2018) 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7, 187-198. doi: 10.12677/CCRL.2018.73021
  1. 许吟隆,李阔,气候相关灾害新特征分析与气候变化致贫关键风险评估,2019 
  2. Reddy, P. Parvatha. Climate resilient agriculture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Vol. 373. New Delhi: Springer India, 2015.
  1. 许吟隆,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适应对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8年11期.
  1. 韩明会, 李保国, 张丹, 李颖. 再生农业——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可持续农业. 中国农业科学. 2021;54(5):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