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慢行交通在城市出行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加速了城市交通的复苏以及对城市的塑造。疫情期间,在公共交通对乘客人数有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自行车,尤其是共享单车,成为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同时维持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武汉封城期间,累计28.6万人借助美团单车出行,里程超过325万公里,分担了城市过半出行。随着复工复产,共享单车成为出行新支柱,城市也在重新思考如何提升共享单车出行,以保障后疫情时代的市民需求以及推动绿色出行比例。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最新研究《共享单车如何影响城市》发现,在管理和设施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共享单车系统可以成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绝佳解决方案。共享单车不仅可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和噪音,还可以与其他交通方式互补,促进多模式交通发展。

共享单车如何推动零碳、健康与韧性的城市出行

作为服务短距离出行的新型出行方式,共享单车自2016年以来在全球数百个城市实施,其服务范围在中国扩展到360多个城市,平均每天的出行量达到4,700万次。作为城市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出行选择,共享单车通过增强公交站和目的地之间的连接,不仅促进了城市出行服务一体化的发展,也提升了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随着市民对共享单车需求持续上升,共享单车在城市过度投放、无序停放、与调度不及时等问题,对于城市的监管治理以及城市环境造成了挑战。

世界资源研究所在中国12个城市1的研究发现共享单车系统可以增强与公共交通的连通性,取代机动车出行,并改善公共健康,是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多赢方案。城市需要了解共享单车能够产生的效益,并通过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则和更安全的基础设施,让市民更方便安全地使用共享单车,从而带动零碳、健康与韧性的城市出行。

1. 增强与公共交通的连通性

考虑到运营成本与效率问题,公共交通系统往往不能为市民提供门到门的服务。中国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为82%到86%。尽管公共交通可以成为多数人的出行选择,仍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城市区域需要可靠的最后一公里出行服务。因此,大多数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善与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连接,并促进多模式一体化的交通系统。报告发现,共享单车客流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并且为增强与公交系统连通性提供了一个主要的解决方案。

由于方便省时的优势,共享单车取代了一定比例的短途步行(78%)和常规公交(57%)出行,但是大多数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连接公交系统。调查显示,54%的用户使用共享单车连接其他交通方式,其中91%的骑行用于连接公共交通,主要是公共汽车(31%)和地铁(60%)。

Bicycle sharing promotes urban travel blog graphic

2. 机动化出行的替代与环境效益

作为一种零排放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对机动车出行的替代,在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表明,共享单车对城市私人机动车出行有巨大的替代潜力。在12个城市中,有17%~45%的共享单车出行代替了原有的私人机动车出行(包括自驾车、出租车和摩托车),累计约13,800公里。虽然共享单车替代的大多数都是短距离出行,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取代私人机动车出行方式,每年减少约4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3. 对公共健康的效益

作为主动出行方式之一,共享单车骑行还能产生显著的健康效益。研究发现,即便在一些空气质量不太理想的地区,只要在一定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下,共享单车骑行仍能带来正面的健康效益。相对于不运动带来的健康风险,共享骑行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方式,全国每年可以避免约6万人的早亡风险。全民普遍的日常骑行和步行,能够避免更多的健康风险。虽然,中国很多城市空气质量并不理想,但研究发现适当的骑行时间和强度,所带来的健康效益远超空气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健康损失。对于PM2.5平均浓度在50~60微克/立方米以下的城市,每天骑一小时自行车可以产生最大的健康效益;对于PM2.5浓度超过16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城市,不推荐每日骑行超过30分钟。

如何进一步促进后疫情时代的共享单车发展

1. 加强共享单车市场管理与总量控制

考虑到共享单车系统能够带来的诸多益处,城市应当鼓励更多居民将其作为日常的出行选择。但是,过度投放与调度不善会导致单车阻塞公共空间、影响日常出行使用。

为解决过度投放的问题,中国城市施行了创新性的管理措施和试点项目来控制和管理共享单车总量投放。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了基于共享单车运营的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投放份额挂钩,奖优罚劣。为了进一步管理共享单车市场的有序发展,应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并基于科学的方法制定动态管理指标。通过多部门合作,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科技手段,监督并考核单车的运营状况与服务水平。

2. 进一步提升共享单车的有序停放

城市还应建立更明确的共享单车停放管理准则并提升治理手段,让用户更方便有效地使用和停放共享单车,培养市民有序用车的好习惯。一些城市陆续出台自行车/共享单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要求在城市道路上增设自行车停放区,并明确规定禁停区域,如公交站、路口、地铁口等主要公共通行空间。此外,北京、深圳等城市已设立了电子围栏停车的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通过高精度的电子围栏技术,用户可正确判断停车地点以规范停车,从而大大提高效率,节省车辆调度、运营以及监管成本。

3. 为自行车出行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和场景

环境建设决定了自行车出行的可能性、安全性与舒适性,从而决定了居民采用自行车或共享单车的出行意愿、可能性及效果。应鼓励城市积极建设自行车与步行绿道、公共自行车系统,鼓励城市居民使用共享单车,改善现有街道的步行、自行车设施,增强街道环境对行人及骑行者的安全性及友好性。

鼓励共享单车作为最后一公里的首要交通工具,不仅需要有效的管理,还需要符合更高安全设计标准的基础设施。由于大多数城市的骑行设施无法迅速适应共享单车使用量的激增,单车用户的安全感知普遍较低,只有7%的受访者认为骑行安全。尽管中国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已倡导慢行交通优先,但对以安全为导向的设计与规划仍不明确。建议采取国际公认有效的安全措施,例如安装自行车隔离以保护专有路权、安装交通稳静化措施、为自行车提供更安全的交叉口设计等。

结语

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绿色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对促进城市构筑清洁、健康、高效的交通出行系统有着深远的意义。发展本地的绿色出行文化,并推广公交、自行车、步行等一揽子绿色出行方式,是促进城市交通积极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对中国城市共享单车多方面的影响评估、管理经验与推广办法,能够为其他国内乃至国际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注释:

112个研究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南京、西安、济南、厦门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