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研讨会回顾 | “双碳”事业迈入新阶段,先锋省市迎接新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长三角地区识别减排潜力与先发优势,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于2022年12月29日组织召开了“长三角地区双碳行动与展望”研讨会,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的研究机构与企业代表和逾百名观众线上参会,共话长三角地区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进展与前景。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战略处刘杨处长开场致辞表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率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转型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应当持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气候投融资、城镇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在立足本省市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的同时,赋能长三角乃至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同时,应加强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引进来” 和“走出去”相结合,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
“长三角地区双碳行动与展望”研讨会线上召开
WRI中国气候与能源部奚文怡研究员进行主旨发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低碳转型和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从低碳转型成效来看,江浙沪地区的煤炭消费显著下降,能源清洁化利用逐步扩大;上海已经率先呈现能耗与经济发展脱钩态势。从“双碳”政策部署来看,2022年8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联合两省一市发改、生环等部门发布了我国首个跨区域的达峰方案《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区达峰实施方案。WRI研究结果显示,“十四五”后半程和“十五五”时期将是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量控制和达峰的关键期。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气候与能源部奚文怡研究员进行主旨发言
为了兼顾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局势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低碳转型过程中将遇到的区域与行业差异、就业压力、收入差距等社会问题,WRI将支持长三角地区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包容公平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方式,推动产业转型、能源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基准情景(BAU)下,长三角地区温室气体总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将在“十五五”中期以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达到峰值;在绿色经济(GE)情景下,长三角地区温室气体总排放将在“十四五”末期达峰,在“十五五”期间开始下降。图源:《零碳之路:“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报告
会议从分享长三角地区重点行业脱碳路径研究和探讨低碳转型的社会经济影响两部分展开。
重点行业脱碳现状与机遇
石化行业减排对长三角地区深度脱碳起决定性作用
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主要以重化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作为中国石化产业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石化行业对长三角整体脱碳起到决定性作用。江浙沪三地的石化行业面临不同的碳排放现状和转型挑战,短期内深度节能的减排贡献较大,从长期来看,能源结构和电力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重大技术进步如负碳技术将成为减碳主力。
石化和钢铁是上海最大的“两高”行业。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刘佳主任指出,上海石化行业相对集聚,未来要将重点放在兼具成长和减碳潜力的创新产业和将二氧化碳作为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碳循环产业,推动氢基化工低碳技术开发和绿色技术创新。
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刘佳主任发言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陈丽君高级工程师表示,石化行业已成为浙江主导产业之一。2020年石油加工和化纤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达到7000万吨,占浙江工业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为有效控制石化行业碳排放总量与达峰时间,课题组提出:严格新上项目准入、促进行业主要产品能效水平的提升、鼓励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攻关、加快研究石化行业热力供应低碳化等建议。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陈丽君高级工程师发言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段伦博教授表示,江苏省石化产业目前已进入集约式发展态势,形成“两带两极”的发展格局。2020年,江苏省石化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9000万吨以上。如能从产业升级、节能提效、循环经济、绿色电力、负碳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力,江苏省石化行业有望在2025-2030年间实现排放达峰。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段伦博教授发言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绿色低碳发展部金颖主任认为,国家和上海对“两高”行业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做出整体考量。一方面,国家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的盲目发展,推动整体行业的高效发展和绿色转型。另一方面,新建“两高” 项目只要经过必要性论证评估,可以进行建设,但国家和地方须严格把控新建过程的增量管理。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石敏俊教授强调,要认清“两高”行业的本质。高耗能产业在高排放的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高耗能产业是相互交融的,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国家和地方要采取相应政策,一方面渐进式地加大约束力度,加强企业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挖掘企业潜力,引导企业往减污降碳方向努力。同时,在双高企业的转型中,也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帮扶性发展。
道路货运零碳化是浙江省碳中和工作的重点
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蒋玲茜研究员指出,目前,浙江省道路货运碳排放量占整体交通领域排放总量的比重高达41%,其中车辆数占比17.4%的重型货车碳排放占货运总排放的65.1%,是全省能否实现零碳转型的决定性因素。课题组认为,浙江省道路货运零碳转型应借力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现:2030年前以节能提效为核心,将非化石能源发电消费比重提高至30%以上;2050年前逐渐实现轻型货车纯电动化、轻重型货车氢能源化的结构升级;到2060年基本完成货车新能源化更新进程,形成以绿电、绿氢为基础的高质量、零排放能源消费体系。
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蒋玲茜研究员发言
上海建筑能耗仍在上升,电气化是根本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范宏武博士指出,建筑行业自身实现碳中和难度巨大,需要新技术和新机制的创新驱动。课题组初步测算得出,上海建筑能耗仍处于增长阶段,2020年建筑综合用能近2500万吨标煤,其中公共建筑用能占比为60%。现阶段节能政策和节能改造是推动建筑碳中和的关键,通过进一步提高电气化率并利用清洁电力、发展碳汇,至2060年上海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将显著下降,有望实现近零排放。
电力系统清洁化是长三角未来的工作重点
从能源转型层面来看,电力系统清洁化是长三角地区未来工作的焦点。
WRI中国气候与能源部袁敏总监分析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的能源需求变化:第一,地区石化行业转型和先进制造业扩张要求用更清洁的电力替代煤电增量,推动以电力消耗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低碳产业、零碳产业;第二,长三角地区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应加快如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的开发应用;第三,地区轻工业对热力供应存在急迫需求,应深入对清洁供热的技术探索。总体来看,产业层面,高耗能产业产能规模要形成合理规划布局;工业园区层面,重视能源梯级利用、整合企业需求推动项目落地。
国网浙江华云电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系统事业部郁丹经理从浙江电力系统供给侧提出了建议。他强调,浙江目前处在碳达峰的平台期,2022年用电量约为5800亿千瓦时,且到2035年左右仍存在4000亿千瓦时的电力增量。在此基础上,一是浙江应健全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利用浙江沿海海上风电资源,发展更大规模、更高容量的直流输电以满足电力增量需求;二是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加强电网侧储能的机制建设,适当加强消费侧的调节机制及对售电公司的监管;三是加强互联互通设施建设,迭代升级智能配电网建设。
率先关注“公正转型”,统筹兼顾转型中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因素
在应对行业脱碳挑战的同时,低碳转型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影响。长三角地区正开展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与调整,有序推进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变革、平衡区域内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内各生产要素关系的同时,保证公平公正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能源转型和产业转型伴随着一些行业的升级和另一些行业的衰退和淘汰。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石敏俊教授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收入差异三个角度阐述了双碳目标下“公正转型”对于浙江的意义。浙江省产业地域分布不均衡,产业转型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对生产端和消费端造成冲击,加剧地区和城乡差异。
“公正转型”概念的产生正是出于对这些差异和解决方案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张莹副研究员表示,“公正转型”的核心是在转型过程中“不把任何一个人落下”,包括:受影响的失业群体、再安置群体,以及依托于衰退产业的相关服务、行业甚至地区等。浙江省正在开展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力图兼顾低碳转型过程中就业、社保等社会服务的可及性、均等化,是在“公正转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WRI北京代表处副首席代表房伟权博士总结称,“十四五”以来,中国已逐渐向碳达峰的平台期过渡。未来各个行业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从数据管理到新材料、新技术等角度持续创新,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双碳事业需要把碳中和工作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企业转型等多维度协同推动社会高质量转型。
过去十年,WRI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诸多中长期低碳发展规划层面的研究。未来十年,WRI要从规划引领向强化执行过渡,开启新的探索,持续与各合作伙伴共同助力长三角地区迈向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