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Development Guidance for BRI Projects Baseline Study report cover (Chinese)

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下简称“带路联盟”)主持、世界资源研究所支持并共同撰写的《“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基线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近日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政策研究发布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启动会上发布。《报告》形成了对“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进行“绿灯”鼓励合作类、“黄灯”一般影响类和“红灯”重点监管类的分级分类方法成果,提出“一带一路”投资正面、负面清单和相应管理办法建议,同时对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和指南开发做出具体建议。

12月1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报告发布会上,项目咨询顾问、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执行副主席兼常务董事巴布纳介绍了《报告》研究成果。他表示,中国将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以及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都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的决心和行动,也给加快“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共建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带来信心。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指出,带路联盟的“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研究为以“绿色发展”凝聚国际投资者、带路共建国家力量提供了支持,为区域疫后经济的“绿色复苏”提供了契机。基线研究初步提出的环境正、负面清单和各项建议为下一步绿色发展指南的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今后需要“带路”投资相关决策和主管部门以及来自带路共建国家的支持参与,共同推动 “一带一路”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基线研究报告》旨在为制定出台一套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带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提供支持。发展指南可以引导投资流向更加绿色的项目,形成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推动对外投资项目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新格局。

《报告》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环境风险管理和绿色投资方面的经验,探索编制“一带一路”对外投资项目的分级分类指南及后续环境管理措施,明确了项目正面和负面清单,并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南的设计提出建议。《报告》以“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为目标受众,尤其是:

  • 负责制定和执行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政策和标准(特别是环境相关)的政府有关部门;
  • 有对外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何在制定投资战略和决策中考虑气候和环境风险;
  • 项目业主和负责人,特别是负责项目环境和气候风险识别,制定和实施相应环境和社会保障措施,关注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管理的项目负责人。

《报告》的主要建议和贡献之一,是建立以“项目分级分类体系”为核心的对外投资生态环境影响管理体系。研究提出了明确评估和减少项目潜在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方法,并将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巴黎协定》气候目标和“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挂钩,为共建国家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借鉴,争取各利益相关方共同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全球气候目标。

对此,《报告》提出“一带一路”项目分级分类机制,即基于对污染防治、减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维度主要环境目标的贡献和风险,将“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进行“红、黄、绿”三类分类。其中,“绿灯项目”为应被“鼓励合作”类正面清单项目,对三类主要环境目标的实现均不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且至少对一个环境维度,尤其是对国际环境协议、公约的实现有积极贡献。“黄灯项目”为“一般影响”类,对环境没有重大的负面或正面影响,其环境危害可以通过项目本身在合理范围内采取经济可行的有效措施减轻。“红灯项目”为需“重点监管”的负面清单项目,项目在减缓气候变化、污染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个或多个方面,存在造成“重大、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害的风险。

《报告》选取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制造业、采矿业、农业和土地利用等行业,初步筛选了“一带一路”项目分级分类和正负面清单。

“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正面、负面项目清单示例

Exampl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BRI projects chart (Chinese)

《报告》提出的“分级分类”办法强调完善对外投资监管机制和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在对影响和贡献评估的基础上,《报告》建议针对“红灯项目”管理环境风险的能力和行动开展二次评估,允许项目根据当地的情况和需求以及应用的补偿/缓解措施来调整分类。根据项目类型和项目特定的环境管理措施,项目周期中环境危害得到减轻或甚至至少有助于一个环境维度目标的实现,则项目分类可相应调整为“红转黄”或“红转绿”等分类。

此外,《报告》还通过在项目分级分类的基础上提出9条管理建议,进一步强调对全项目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项目绿色管理依据,为金融机构提高绿色投资提供指引,并引导企业切实承担生态环境风险主体责任。其中包括:

  • 相关主管部门可依据分级评估结果,加强对“绿灯”项目投资的支持政策。例如研究通过专业化担保和增信机制、绿色金融支持项目财政贴息等,为“绿灯”项目提供激励。
  • 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制度中,考虑结合《指南》对相关境外信贷信息进行收集填报和信息披露,综合评价绿色业绩。
  • 参与“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可基于环境效益分类评估结果,通过决策流程差异化、风险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差异化、融资条件差异化和绩效评价和信息披露差异化等形式,在全项目周期对三类项目进行差异化管理。

“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9条建议

9 Recommendations to Enhance Lifecyc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BRI Investment Projects (Chinese)

报告主要作者之一、世界资源研究所“一带一路”部绿色金融项目副研究员王烨介绍,“联合研究项目综合分析了国际和国内在引导海外绿色投资上的实践经验,研究了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在内的相关方在‘绿色清单’、‘排除清单’、‘环境影响评估’、‘差异化管理’和‘信息披露与报告’等方面所做出的大量工作,形成了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南的建议。对项目根据环境影响的分级分类考虑了项目的关联效应、与净零排放路径的匹配,以及是否具备有效可行的影响缓释措施。”

研究的开展结合了访谈调研、研讨会、专题会等形式,广泛征集和征询了专家和项目顾问的意见。借鉴这些经验,《报告》对下一步“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的设计提出了以下优先行动建议:

  • 聚焦环境影响,建立“一带一路”项目分级分类管理体系。重点关注项目在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继续明确和完善正面和负面项目清单,探索形成生态环境与气候风险防范技术导则。
  • 探索开展“一带一路”重点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开展符合东道国要求以及中国和国际最佳实践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一带一路”重点行业开展环境影响评估的标准、要求和工作提供指导并推动能力建设。
  • 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机制以及完善的环境社会管理体系,实施可衡量的环境治理措施。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项目环境和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内部环境社会风险政策、评估、追踪管理、报告和能力培训等,提高境外投资绿色化水平。鼓励相关机构针对境外投资项目潜在的社会环境影响,建立规范和透明的申诉与回应机制。
  • 建立完善的激励与处罚机制,推动项目差异化管理。建议参与“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企业、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基于环境效益分类评估结果,在决策流程、风险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融资条件、绩效评价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实现对不同环境影响项目的差异化管理,引导资金流向更加绿色的项目。

背景介绍:

2019年4月,中外合作伙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共同启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简称绿色联盟)。绿色联盟旨在建设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环境知识和信息平台、绿色技术交流和转让平台的目标,促进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合作和行动。世界资源研究所是带路联盟的成员之一,牵头参与绿色金融与投资、绿色城市两项伙伴关系。

2019年12月,绿色联盟正式启动“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简称“指南”)研究项目,探索编制“一带一路”项目分级分类指南,重点关注项目在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明确正面和负面清单,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项目提供绿色解决方案,为利益相关方决策提供绿色指引。指南研究项目将从多角度构建“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实践指引,形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为第一阶段基线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