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国际零碳大会 | 技术集成与金融创新,如何共同驱动绿色城市更新?
7月24日,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专委会联合承办的“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城市更新专题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是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2025国际零碳城市乡村与零碳建筑大会暨技术设备博览会”(以下简称“国际零碳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围绕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的绿色低碳技术路径、节能降碳机制创新、政策支持与金融赋能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温华主持圆桌讨论环节,与中建科技集团北京低碳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华北区域总经理苟堂、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中国区项目发展主任汪明明、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红春和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经理赖玉珮,就“双碳”与城市更新协同、城市更新与绿色金融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温华指出,截至2024年,所有的G20国家都未能实现国际能源署倡导的每年2.5%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城市更新战略为破解这一国际性的难题注入了新的动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需要携手合作,抓住机遇,实现更大的气候、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筑降碳技术实践与试点经验

苟堂聚焦“双碳”目标下的建筑降碳技术实践与经验,分享了北京首个大型商业办公“零碳建筑”技术集成及“光储直柔”应用示范项目——中海金融中心(大吉巷)。作为首都核心区二环内唯一新建TOD(交通导向型开发)综合体,中海金融中心以“零碳建筑”为突破口,创新性地集成了“光储直柔”技术体系,将绿色基因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
中海金融中心 (大吉巷):
中海金融中心(大吉巷)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首个核心区大型城市更新项目,旨在打造北京首个商业办公零碳建筑和光储直柔技术集成示范方案,主要的技术突破包括:
- 光伏:建筑外立面采用BIPV遮阳板与非透光幕墙组合设计,解决屋顶光伏面积不足的问题;
- 储能:多元化储能方式,停车场配备V2G充电桩(双向充放电充电桩),将电动汽车变成建筑储能系统的一部分;
- 直流:全直流系统减少电力转换的能量损耗,提高用电效率;
- 柔性:依托每15分钟动态更新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实施柔性用电负荷调控策略,实现建筑碳排放的最小化。
通过打造全场景柔性用能建筑,预计每年可节电约3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0吨,相当于植树47.6平方米[1]。

针对“推动城市更新方案落实,提高减排效益”的议题,赖玉珮介绍道:深圳通过对近零排放区试点全过程跟踪,将碳管控要求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并搭建了建筑能碳监测平台等系统性探索,同时参考上海市黄浦区碳效码分级管理等措施,推动行政与经济手段组合拳推动减排目标达成,值得其它城市借鉴。
深圳近零碳排放区试点:
深圳近零碳排放试点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深圳自2021年起推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遴选出包括5个居民社区在内的113个试点项目,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的示范推广。WRI与深圳市相关部门和本地机构通力合作,助力南山区近零碳社区的筛选与方案制定,支持试点落地实施。WRI还携手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近零碳社区技术路径研究及成本效益分析,针对社区层面低碳能源、建筑、交通、生态、资源循环和运营管理等领域提出技术建议,探索可持续的低成本运营低碳社区模式。
目前,深圳市113个试点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133万平方米,节能降碳成效显著,预计四批试点项目降低约50%的碳排放总量,年减碳量约57万吨[2]。深圳还出台了绿色低碳综合性扶持措施,对通过验收的近零碳社区试点项目资助100万元[3],鼓励更广泛的建设实践。这些绿色转型的成果正在普惠1800万市民,不仅节能降碳,更带来了宜居的社区环境和丰富的绿色空间[4][5]。

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城市更新

围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城市更新”,白红春表示,《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对绿色城市更新项目类型覆盖更全面,新增绿色农房改造、绿色建筑开发运维及购买绿色建筑等经济活动类型,同时更突出建筑领域低碳与数字智能化导向。他指出,城市更新部分项目公益性较强的特点与金融注重收益之间存在矛盾,建议通过“肥瘦”项目组合搭配的方式平衡收益,吸引投资者,同时推动绿色城市更新项目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消除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差,以推动绿色金融更高效的支持绿色城市更新改造。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于今年6月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在内容上包含一级分类9个、二级分类38个,三级分类271个。其中超过50项涉及城市更新,支持从建筑节能改造、黑臭水体治理到分布式能源、绿色农房等多个领域。相较旧版,三大特点尤为突出:一是覆盖面广,从开发到运营管理均涵盖;二是突出低碳和数字化导向,如能耗监测、智能制造等;三是强化绿色消费支持,包括对绿色建筑的购买支持。
其中,强化绿色消费支持部分,对绿色低碳建筑消费作出了明确定义,适用对象既包括机构用户购置用于办公、经营的商业建筑,也包含个人购买用于自住或投资的住宅物业。该条目可促使市场更加重视建筑的绿色性能,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6]。

汪明明重点介绍了金融支持社区零碳转型的国际经验。她指出,社区零碳转型的投融资普遍面临供需方信息不对称、标准体系不健全、对接渠道欠缺、金融风险管理等挑战。可以借鉴欧盟、美国、伦敦等国际经验,通过专项基金、混合融资、以及绿色银行、社区能源合作社等下沉到社区的第三方,推动社区层面的投融资创新。

温华表示,城市更新为建筑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将释放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多重效益。加强城市更新政策与气候政策的联动,将绿色低碳融入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升城市气候韧性、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缺乏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的问题,建筑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相对不足。作为连接国内外的桥梁,WRI不仅将引入全球在建筑能效和低碳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将系统总结与传播中国的实践成果与经验教训,助力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实现可持续转型。
WRI将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一方面结合中国多样的气候带特征,开展区域化的节能改造技术推荐和成本效益研究;另一方面推动金融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的交流沟通,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支持模式,促进更多的城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融入绿色低碳要素,让城市更新成为绿色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https://ccstc.cscec.com/zjkj/ywly66/csgx/202410/3821875.html
[2]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5-06/24/content_31608574.htm
[3]https://meeb.sz.gov.cn/xxgk/qt/tzgg/content/post_12098821.html
[4]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3-10/24/content_30547950.htm
[5]https://www.sz.gov.cn/cn/xxgk/zfxxgj/zwdt/content/post_11245094.html
[6]https://mp.weixin.qq.com/s/X5Hezk9X_rCuj9U6wVk7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