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实现和美乡村建设愿景亟需深刻的系统转型——从依赖资源消耗转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从单一农业功能转向多元价值融合,从传统治理迈向现代善治。在这一转型进程中,探索农业与能源双向赋能的创新路径尤为重要,而源自基层的创新实践与成功模式,正是破解难题、引领方向的源头活水。 

为深入交流探讨这一关键领域的实践经验,近日,在第四届农村能源发展大会期间,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支持、中国能源研究会城乡电力(农电)分会主办的“和美乡村带头人经验交流会”在杭州举办。本次会议聚焦农业能源双向赋能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议题,地方政府领导、专家学者、能源电力企业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以及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等15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和美乡村建设一线实践的宝贵经验,商讨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和发展思路。

 

政策引领方向,共绘绿色乡村建设蓝图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宗法表示,和美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和”为基础、“美”为目标的发展理念,既包含生态宜居的环境建设,更涵盖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系统工程。建设和美乡村需要多方合力持续推进,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陈宗法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宗法致辞 | 图源:农村能源发展大会

 

WRI北京代表处食物与自然资源项目研究员张艳萍表示, 绿色低碳转型是乡村建设的核心主线,不仅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基础,也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乡村新业态的关键路径。农村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正以 “粮仓” 与 “能源库” 的双重角色,深度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WRI致力于推动农业与能源协同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形成 “粮食稳产—能源替代—生态改善” 的良性循环,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Yanping Zhang
WRI北京代表处食物与自然资源项目研究员张艳萍致辞 | 图源:农村能源发展大会

 

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路径

11位来自安徽、广西、陕西、贵州、山东、云南、宁夏、河南等地的驻村第一书记,分享了其扎根基层、带领村民探索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与实践经验:

  • 可再生能源与产业融合,驱动乡村绿色发展:安徽金寨金刚台村、广西凌云陇槐村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的农光互补模式;山东临沂范家台村布局“风水储充”综合能源项目,贵州晴隆规模村等通过光伏项目稳定村集体收益,实现绿色增收。
  • 智慧科技赋能民生,提升乡村服务品质:广西河池坡索村以智能量测体系打造 “智慧供水项目”;陕西澄城和家楼村创新 “光伏+养老” 模式,用光伏收益提供养老服务,推动“风光储充热” 一体化建设。
  • 特色产品与文旅融合,打造乡村经济新增长点:广西乐业板洪村依托“乐业红心猕猴桃” 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增收,云南维西永安村将特色种养、美食与文旅结合,屋顶光伏为产业降本增效,形成 “特色产业+ 清洁能源+ 文旅” 的融合路径。
  •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宁夏海原富陵村通过“功能性小组” 治理模式,强化基层组织在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贵州晴隆规模村以“爱心积分超市” 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推动治理效能与经济收益双提升。
village
图源:Pixabay

 

融合农业与能源,探寻乡村振兴协同路径

圆桌对话环节由陈宗法主持,杭州市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副研究员鲍恩财、浙江安吉供电局营销部副主任李勤超、浙江中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高、晴隆县光照镇规模村驻村第一书记何筱萍等,围绕“农业与能源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实践”主题展开对话,并以农光互补为例,深入探讨了农村能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及机遇和挑战。

  • 多业态融合示范,激活乡村绿色经济:农光互补模式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通过户用光伏、屋顶光伏及农业光伏的多元融合,形成了“光伏村”、农光互补园区、渔光互补等创新业态。这些项目不仅为村集体和农户提供了稳定收益,还显著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强了农业气候韧性,助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转型。此外,光伏板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丰富了乡村经济形态,带动了就业与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 用地与协调难题待解,行业呼吁政策突破:当前农光互补推广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土地政策限制,仅允许园地、设施农用地等建设光伏项目,且需平衡农业产值与乡村风貌保护;二是部门协作不足,缺乏统一共识与对话机制,导致项目审批效率低下;三是电网消纳压力,分布式光伏大规模接入可能影响电网稳定性,需提前规划技术升级。业界指出,破解这些瓶颈需政策创新与跨部门协同。  
  • 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可持续路径:为推进农光互补高质量发展,专家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加强土壤生态与微环境研究,保障农业可持续生产;二是推动光伏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农业效益,并借助光伏微气候抵御极端天气;三是探索碳普惠等碳金融模式,拓展微电网就地消纳能力,提升项目经济性;四是强化电网技术升级,实现光伏发电“可控、可观、可测、可调”,保障绿电消纳与电网稳定。 

 

与会各方一致认为,应持续深化农村能源技术与模式创新,强化跨领域协作,推动政策保障与市场化运作结合,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共同绘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panel
圆桌对话环节 | 图源:农村能源发展大会

 

WRI通过政策研究、机制创新与试点示范,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当前实施的乡村系统转型示范项目,开发"以人为本的粮食-能源-自然协同的系统变革方法"并进行试点,通过构建撬动转型资本的金融赋能框架,将系统性路径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支持推动农村地区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善农民生计的四位一体目标。项目已在6个村开展了系统性转型试点,致力于探索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全球贡献中国转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