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碳博会 | 创新标准奠基企业减排:链主企业如何带头转型?
2024第二届上海国际碳博会期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举办了 “推动企业价值链减排,助力重点行业低碳转型”主题论坛,围绕国际绿色标准及其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探讨,助力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化被动为主动,推动企业全价值链减排。在圆桌对话环节,WRI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张文佺对话来自供应商上游和下游的企业代表,咨询认证机构和商会代表,共同探讨供应链减碳的政策环境、经验方法和机遇挑战。
吴倩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部科长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山钢铁)环保部科长吴倩表示,随着中国钢铁需求量达到饱和,未来钢铁产量将呈下降趋势,给钢铁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更多的压力;从技术上来说,钢铁行业减排的难度还比较大,技术不成熟、应用不广泛等原因造成低碳技术的成本还很高,这是钢铁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低碳冶炼技术的突破是钢铁行业降碳的一个关键点。目前,泰山钢铁拥有“高炉+转炉”的长流程炼钢和电弧炉的短流程炼钢两种冶炼工艺的生产线。虽然短流程的吨钢碳排放量更低,但其主要原料废钢价格昂贵且资源不稳定,因此,短流程炼钢在商业模式上还不具备竞争力,长流程冶炼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鉴于此,泰山钢铁正在研发二氧化碳冶金技术,它包括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以及高炉二氧化碳喷吹两个模块,以此降低焦炭的使用量和钢铁冶炼的碳排放。随着未来废钢资源量的增加,电炉生产所需的废钢原料供应将更为充足和稳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购买废钢的价格,当废钢价格与铁水齐平时,长流程向短流程的转变才可以实现。
吴倩指出,钢铁企业碳达峰的核心是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运输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上,泰山钢铁已经完成焦炉、烧结、高炉的淘汰升级,现在正在进行炼钢的产能置换以及轧钢的升级改造以实现产业绿色化升级;能源结构上,泰山钢铁于2021年建成投运了山东省首个加氢母站,推进煤气制氢产业化发展,同时实施工业余热发电、富余煤气发电、20兆瓦的光伏发电、城市供暖等节能项目;运输结构上,泰山钢铁的大宗物品及产品采用电车清洁运输,同时建设了高炉矿槽返矿返焦的管带机以实现低碳物流运输体系。
Elodie LATOUR
迪卡侬中国区副总裁
作为纺织供应链的代表企业,迪卡侬不仅是全球知名的运动品牌零售商,其生产供应链也遍布全球,中国生产和采购的产品占其全球售卖产品的50%[1] 。因此,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对于迪卡侬实现企业减排目标至关重要。迪卡侬中国区副总裁Elodie LATOUR介绍了通过支持供应商绿电采购实现减排的案例。迪卡侬的供应链涵盖各类别产品,由大、中、小微各种供应商提供原材料。2023年,迪卡侬与能源供应商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公司(“中广核”)签署绿色电力集采合作协议,长期全站购买新建海上太阳能发电的绿电采购项目,为其在福建的14家供应商合作伙伴与中广核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提供相应协助,从而降低了产业链上游企业绿色电力交易门槛,加速供应链产业绿色转型进程。
另一方面,作为跨国企业,迪卡侬的生产设施分布在欧洲、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它基于科学碳目标(SBTi)设置了减碳路径,并要求供应商遵循相关方法,推动供应商加速脱碳步伐,实现净零排放。除此之外,迪卡侬自身也设定了严格的长期采购政策,并在产品设计时要求更多地使用可循环的环保材料,积极探索新的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商业模式。
张伟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碳中和管理负责人
作为供应链下游的汽车行业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碳中和管理负责人张伟分享了车企在实现全链路碳中和的目标、战略与经验。张伟介绍,吉利的业务涵盖汽车及上下游产业链、智能出行服务等,是汽车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吉利于2022年正式对外公布其2045年全价值链碳中和目标,涵盖范围一、二、三排放。由于吉利约98%的碳排放来自范围三,即价值链的上游包括钢铁、铝、基础石油化工如玻璃等的生产,因此,吉利将从三个方向推进其碳中和目标。一是碳管理,吉利通过自主研发的一站式碳管理平台吉碳云量化碳,分析诊断后制定相应的减排计划;二是碳减排,从车的设计、采购、制造、运输、使用和回收,形成一个全链路闭环的碳减排生态;三是碳利用,希望通过深度开发利用绿色甲醇来减少范围三的排放,并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在减排初期,吉利采取的减排措施能同时实现节能降碳和降本,但进入碳减排的深水区后,其自身运营的减排空间非常有限,需聚焦于供应链和使用阶段。为了企业自身平衡好成本收益,在供应链端,吉利着手推行内部碳定价和碳市场,通过碳配额完成自身碳减排的指标。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它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供应商的准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最终的淘汰,形成5A供应商评价模式。此外,吉利也尝试通过转型金融与金融机构合作帮助其供应商减排。张伟表示,由于汽车生产环节的高排放主要来自供应链上游,希望国家碳市场在未来纳入更多基础行业,通过源头降碳带动全产业链减排。
应对企业减排转型中的重重挑战,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十分关键。目前,国家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地出台关于产品层面碳足迹的相关标准:
1. 2024年6月4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十五部委出台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在去年11月发改委联合六部委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提出了有节奏、可操作的时间点[2];产品优先聚焦一级供应商(如能源、原材料等),然后逐步扩展延伸到消费品端(如电子电器产品、服装等)。
2.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24年计划制定100项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标准[3]。
3. 针对重点行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于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征集 “新三样” 碳足迹国家标准项目提案的通知,将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逐步开展产品碳足迹等碳标识认证。
黄丽君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 上海分中心认证四部部长
设立标准并科学地核算评估认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表现是探讨企业价值链减排的关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上海分中心认证四部部长黄丽君表示,在长期支持国家产品碳足迹碳标签标准工作的研制与开展过程中,CQC发现企业主要面临三点挑战:
- 从企业实操层面上看,供应链上的企业繁杂庞大、规模各异,链主企业面对范围三排放的核算方法差异显著,国际标准环境产品宣言(EPD)体系只包含300多个产品的产品分类规则(PCR);
- 全球产品碳足迹的核算都面对着背景数据库的挑战,它要求链主企业带动相关的成千上万家供应商提升自身碳盘查、碳核算的意识和能力;
- 数据监测和计量体系的建设也面临重重挑战,中国企业出口要求中国碳市场与欧盟等国际碳市场接轨。目前国家正在摸索产品碳足迹的基础数据和方法学,这是日后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前提。
黄丽君介绍,国内现行的碳核算体系服务于国内碳市场,尚缺少碳足迹的国家标准。国际与国内核算体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从适用范围看,WRI等国际机构现行的指南适用于任何组织行业,但国内核算体系仅适用于特定行业如钢铁、电解铝和化工等;
- 从涵盖气体看,不同于国际标准体系ISO 14064所管控的全部温室气体,国内的核算指南以二氧化碳为主;
- 从核算准则看,WRI和ISO标准体系是一个方向和框架指引,而国内的核算指南更像是标准作业程序,其目的是减少不同企业和机构之间核算结果的误差,其操作性更强、要求更细化;
- 从边界来看,国际标准体系通常使用组织边界或报告边界,而国内核算标准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由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组成。
因此,黄丽君建议各行各业要建立完整的核算方法、数据库和标准准则,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打开对话窗口,发出中国声音。
靳博阳
中国欧盟商会 碳市场工作组副主席
中国欧盟商会碳市场工作组副主席靳博阳分享了商会推动供应链减排的经验。中国欧盟商会碳市场工作组为自发净零规划的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和商业合作的支持,如巴斯夫和国家电投合作的湛江绿电项目。欧盟商会也会发布年度立场文件(mini position paper),向政策制定者反馈碳市场、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助力企业供应链减碳。在今年的立场文件中,欧盟商会提出,加强建设企业供应链的MRV(Measu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体系;参照欧盟碳市场加速改良中国碳市场,如引入拍卖等;加强政策沟通,实现政策对齐,从而避免增加企业的履约成本或合规成本。
萧富升
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
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战略与交易咨询合伙人萧富升表示,从整体来看,企业减排有四个阶段的任务:一是战略重塑,从多维的角度(融资、监管等)思考影响减排的因素;二是投融资,包括产业升级改造、资产重组、碳资产和碳抵消等;三是企业自身的措施,需要明确工作流、数据流和审核流;四是信息披露。延展到供应链,萧富升强调了技术进步和金融的重要性。
萧荣升认为,迪卡侬助力供应商绿电采购的案例很好地从投融资的角度解决了减排与经济性协同的问题。企业应跳出成本思维,改善战略思路,从投资的角度去实现减排路径,如投资绿电或可再生能源、引资融资等。安永曾在两年前给一家全球食品加工企业提供过与迪卡侬相似的解决方案,即把绿电本身当作产品组成的一部分进行投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使用能源、购买绿电增加采购成本。未来,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案例出现。
企业价值链减排任重道远,仍有许多挑战和障碍需要克服。近年来,WRI在长三角地区聚焦浙江、上海的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标准制定,同时贡献于国家碳足迹相关标准研制。未来,WRI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携手各界合作伙伴和先锋代表,深入对话交流,勇拓合作创新,持续探讨企业价值链减碳的创新路径,为推动重点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211/05/t20221105_38212248.shtml
[2]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 标准 ,制定出台 100 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 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 200 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3]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119/c1004-4016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