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 《气候变化2023》(AR6 Syn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简称《报告》)[1],以近8000页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上升造成的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

历经八年,《报告》整合了自2018年以来IPCC发布的三份工作组报告以及三份特别报告的结论[2][3],汇集全球近800名最顶级气候科学家的研究成果(234名来自气候变化自然科学、270名来自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278名来自气候变化减缓),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气候变化领域最全面、最出色的科学评估[4][5][6]。

机会窗口正在关闭,然而希望仍存。《报告》列举了当下可以立即采取并极具成本效益的措施,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扩大碳移除规模、提高气候韧性等行动,确保人人拥有更宜居、更可持续的未来。

1.人类活动使全球平均升温1.1°C,地球气候变化空前。

全球气温已上升1.1°C,世界各个区域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候系统变化,从海平面上升、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到海冰迅速融化。气温的进一步上升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变化。例如,全球气温每上升0.5°C,极端高温、强降雨和区域干旱就会愈加频发、程度更加严重。在较少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热浪平均每10年才会出现一次。而在平均气温升高1.5°C、2°C和4°C时,高温热浪出现的频率将可能分别增加4.1倍、5.6倍和9.4倍,其强度也可能分别增加1.9°C、2.6°C和5.1°C。

22

 

全球变暖的影响.图源:WRI

全球气温上升也加大了气候系统达到临界点的风险。温度跨过临界点或将引发永久冻土融化或大面积森林枯萎等内部增强效应,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这将进一步导致气候系统发生突然且不可逆转的实质性变化。例如,如果平均气温提高2°C至3°C,南极西部和格陵兰岛几乎所有的冰盖可能以在数千年都不可逆转之势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数米。

2.气候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远超预期,风险将随着气候变暖加剧而迅速升级。

《报告》最令人担忧的结论之一是,不利的气候影响已经比预期的更深远和极端。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口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面临严重缺水,同时,气温升高加剧了疟疾、西尼罗河病毒和莱姆病等病媒传播疾病的蔓延。气候变化也阻碍了中低纬度地区农业生产力增长。自1961年以来,非洲的作物生产力增长率下降了三分之一。自2008年以来,极端洪水和风暴每年已迫使2000多万人背井离乡。

 

图源:WRI

气温每升高零点几摄氏度,这些危机都会加剧。即使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C以内,也不能保证所有人的生命安全不受影响。例如,在当前温升趋势下,居住在全球干旱地区的9.5亿人口将面临用水压力、中暑和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而全球受洪水影响的人口比例将上升24%。

同样,即使温升暂只是时性超过1.5°C,也会导致严重、不可逆影响,包括当地物种灭绝、盐沼完全淹没,甚至人类会因不断增强的极端高温丧生等。因此,控制温升超过1.5°C的幅度与持续时间,并尽可能将其控制在1.5°C或更低的水平,对确保安全宜居的未来至关重要。

3.气候适应措施可以有效增强气候韧性,但推行解决方案亟需更多资金支持。

目前,至少已有170个国家将适应措施纳入气候政策(2022年6月,中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正式印发),但许多国家的计划尚未落实。现有建立气候韧性的措施多为小范围、被动和渐进的,且多侧重于缓解当前影响或短期风险。由于资金限制,目前的适应水平与理想状态间仍有很大差距。《报告》指出,到2030年,仅发展中国家每年就需要1270亿美元来适应气候变化,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950亿美元。但2017年至2018年,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只有230亿到460亿美元,仅占所追踪气候资金的4%到8%。

但令人欣慰的是,《报告》发现,在充分的支持下,现存经过验证气候适应方案可以增强各地区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并在许多情况下带来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惠益。例如,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方案能帮助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给居民生计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居民健康、增加粮食安全、带来经济效益以及增强碳汇。

如今,许多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措施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施,包括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以及将树木纳入农田和增加作物多样性等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与土著居民和当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合作对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至关重要。此外,该战略的设计还应考虑到未来全球气温上升将如何影响生态系统。

44

图源: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 2019.

4.有些气候影响已严重到无法适应,带来损失和损害亟需重视。

全球范围内,那些高脆弱度的群体和生态系统,往往受到气候变化所致影响更为严重。他们不乏有效的适应措施,但由于受到一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因素制约,如技术或资金支持匮乏,这些措施无法落地实施,为其提供帮助。

有些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已经面临或正在迅速接近他们可以适应的温度极限(全球气温升高1.1°C),现有措施无法完全解决气候变化导致的损失和损害。例如,曾经支持热带地区居民生计和粮食安全的珊瑚礁系统大片死亡;海平面上升淹没了一些低洼地区居民的住所,他们只能背井离乡,迁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

在印度尼西亚海岸附近的浅水区,珊瑚已经死亡,成为一片废墟。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意味着沿海社区珊瑚礁系统的死亡率增加。

55

照片来源:Velvetfish/iStock

损失与损害问题正在随着气候变暖加剧而显得愈发严峻和紧迫。例如,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1.5°C,依赖冰雪融水的地区将可能面临无法适应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若气温升高2°C,重要种植区同时出现玉米减产的风险将急剧上升;若气温升高超过3°C,夏季高温将威胁南欧部分地区居民的生命。

我们亟需紧急行动以避免、尽量减少和解决损失和损害。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意为损失和损害设立专门基金,实现了气候谈判桌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7]。而各国必须尽快敲定资金安排以及监管方式,以确定资金的充足性、可及性、未来增加性以及可预测性,保证其流向正在遭受损失和损害的国家[8]。

5.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需在2025年前达峰,确保1.5°C温控目标实现。

《报告》中的各种研究情景显示,在2021至2040年间,全球温升达到或超过1.5°C的可能性超过50%。特别是在高排放路径下,全球气温可能会更快(在2018年至2037年间)达到这一临界点;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上升3.3°C至5.7°C,而上一次全球气温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5°C是在300多万年前。

若要将全球温升限制在1.5°C内,且不超过或仅小幅超出这一范围,温室气体排放量最迟需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到2030年,相较2019年的水平下降43%,到2035年下降60%。

66

 

实现温控1.5°C目标必需要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 注:将气温升高限制在1.5℃内,且不超过或小幅超出这一范围。图源:IPCCAR6 

乌云虽密,但阳光依然可见。例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从2000年至2009年的2.1%降至2010年至2019年的1.3%。全球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进展仍不足。过去十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稳步攀升,2019年达到5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比2010年高出约12%,比1990年高出54%。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研究发现,即使各国实现了各自的气候承诺(国家自主贡献,NDCs),到2030年,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较2019年仅减少7%,而实现1.5℃温升目标则需要将削减比例扩大至43%[10]。尽管自IPCC规定截止日期以来,不少国家已更新了NDC目标,但最新研究将这些国家自主贡献纳入考量后发现,这些承诺总体上仍无法缩小这一排放差距[11][12]。

6.全球必须加速摆脱化石燃料。

在1.5℃温升目标(不超过或仅小幅超过该目标)路径下,全球应在本世纪中叶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这意味着在该时间点前,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总量不能超过5100亿吨。然而,单是现有和规划中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即将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已达8500亿吨,超出限制3400亿吨。

1

现有和规划中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无法满足实现1.5℃温控目标要求。注:分析基于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内,且不超过或小幅超出这一范围。资料来源: IPCCAR6

当化石燃料密集型系统持续运行,并且推迟甚至阻止自身低碳转型时,碳锁定效应就会出现,严重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进度[2]。不过,现在已有相关措施可以应对,包括淘汰现有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取消新建化石燃料项目、用碳捕获和存储(CCS)技术改造化石燃料发电厂、扩大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规模等。

例如,要将温升限制在1.5℃(且不超过或仅小幅超出这一范围),到2050年,假设CCS等减排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那么全球煤炭使用量应减少95%,石油应减少60%,天然气应减少45%。如果各类减排技术尚未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那么化石燃料则需要下降更大幅度。到2050年,全球将逐步淘汰无CCS技术支持的煤炭使用。

尽管欧洲和美国已经开始关停燃煤发电厂,一些多边开发银行仍在继续投资新的煤炭产能。如果不改弦易辙,数万亿美元的资产将面临搁浅风险。

7.加速系统转型,迈向更具气候韧性的净零未来

为应对气候危机,各个系统都必须大幅削减碳排放。发电、建筑、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占全球排放量的近80%,其余碳排放来自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相关领域。

2

以交通运输系统为例,大幅度减少碳排放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最大限度减少人们的通勤出行需求,并建立共享、公共和慢行交通方式,如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和自行车出行[3]。为实现低碳转型,系统还需要增加电动客车、商用车辆和公共汽车的供应,大规模安装快速充电基础设施,投资航运和航空使用的零碳燃料等。

比如补贴零碳技术和对化石燃料汽车等高排放技术征税等一系列政策,可以减少低碳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加速转型。好的基础设施设计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还会带来其它更广泛的益处。以为人行道或自行车道重新分配街道空间为例,在裨益出行者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上的乘用车数量,减少当地空气污染和交通相关的事故以及人员伤亡。

《报告》还强调了变革性的适应措施对于建立繁荣未来的重要性。适应措施需要确保每一个亟需减排的部门都经历系统性变革,并作用于每个受气候风险影响严重的地区。好消息是,转型减缓和适应措施之间往往有潜力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例如,在全球粮食系统中,向气候智慧型农业(如农林复合经营)转型可以在提高气候适应能力的同时减缓气候变化影响[4]。

系统变革实验室(System Change Lab)

由WRI和贝索斯地球基金会共同发起。基于数据,SCL致力于分析与识别实现转变的必要条件与推动因素,帮助来自公共和私人领域和慈善界的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了解各个系统的运作模式、判断哪些挑战亟需解决、探索哪些行动可以加速系统变革,推动各方的行动进程(包括政策制定、投资等),推动实现达成全球1.5℃温控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公正公平的经济所需的深远变革[5]。

8.碳移除对实现1.5℃目标至关重要。

全系统深度脱碳、建立气候韧性并不足以实现全球气候目标[6]。《报告》发现,所有将升温限制在1.5℃以内的路径都依赖于一定程度的碳移除,既包括基于自然解决的方案(NbS),如在树木和土壤中封存和储存碳等,也包括直接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新兴技术。

碳移除方式

注:此图包括各国长期净零排放目标中提到的碳移除方法以及其他主要拟议方法。这里显示的自然与技术分类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确切的,并且会根据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特别是海洋中的碳移除方法。图源:IPCC AR6

碳移除量取决于其他系统中温室气体减排速度,以及超出目标温度的幅度。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每年需要移除50至160亿吨二氧化碳。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碳移除方法都各有利弊。例如,重新造林是一种相对容易实现、成本较低的策略,如果实施得当,可以为社区带来许多益处。然而,这些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也容易受到野火等干扰因素的影响,而野火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极可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而相应上升。同时,尽管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等技术可能会提供一个更持久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方法也有可能影响到农田,并因此威胁到粮食安全。因此,在现有基础上,研究、开发和部署新兴碳移除技术需要仔细了解每种解决方案的独特效益、成本和风险。

9.十年内大幅增加气候减缓和适应资金。

《报告》发现,目前化石燃料领域的公共和私人资金流远远超过了用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尽管自IPCC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每年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气候资金额度增长已超60%,但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要更多资金支持。例如,到2030年,实现气候减缓目标的资金就需要增加3至6倍。

这一差距在发展中国家中尤为明显,特别是那些已经陷入债务、信用评级低和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负担较重的国家。例如,为了将气候变暖控制在2℃以内,东南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国家近期在气候减缓方面的投资需要在2030年前增加至少6倍,非洲增加5倍,中东增加14倍。在所有行业中,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方面的资金缺口最大,这些行业的近期资金量距离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资金相差10至31倍。

气候适应资金与气候损失和损害资金也需要大幅增加。例如,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前每年需要1270亿美元,到2050年前每年需要2950亿美元。虽然《报告》没有评估各国避免、尽量减少和处理损失和损害方面的资金需求,但最近的分析表明,在未来几十年内,气候损失与损害的资金需求巨大[7]。目前用于这两方面的资金远低于实现气候目标所需,适应资金总额预计最高每年不到500亿美元。

4

在肯尼亚瓦塔穆种植的红树幼株。恢复生物栖息地等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措施是能帮助社群适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低成本方式。图源:MariusLtu/iStock

10.重视公正转型,避免气候行动加剧不平等。

数据显示,收入排在前10%的家庭(绝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排放了全球45%以上的温室气体,收入水平位于后50%的家庭带来的排放占比仅为15%。然而,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并将继续对较贫穷、历史上被边缘化的社区造成最严重的打击。

如今,有33-36亿人生活在气候脆弱性较高的国家。这些地区集中在北极、中美洲和南美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于其中的大多数而言,冲突、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和发展挑战(例如贫困和获得清洁水等基本服务的机会有限)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气候灾害的冲击,也限制了他们有效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例如,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因风暴、洪水和干旱造成的死亡率比脆弱程度低的国家高出15倍。

与此同时,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也可能引起破坏性变化,加剧不平等。例如,关停燃煤发电厂可能会使工人流离失所、损害当地经济,并重构社群结构,而无规划地制止森林砍伐可能会加剧贫困和粮食不安全。同时,某些气候政策也无法促进平等,如提高汽油等排放密集型商品成本的碳税[8],因为从中获得的收入无法回流至有利于低收入社区的项目中。

《报告》列举了一系列促进公正转型的措施,并确保在世界迈向净零排放、具备气候韧性的未来时,无人掉队。例如,将适应措施纳入社会保障计划(如现金援助、公共工程计划和构建社会安全网),可以降低社区在一系列气候影响面前的脆弱性,同时有助于实现公正和公平。如果这些举措与扩大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可及性的措施相结合,其效益将发挥至最大。

同样,政策制定者在设计气候减缓战略时可以更好地均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和收益。例如,政府可以在逐步淘汰燃煤发电的同时,补贴再就业培训计划,培训工人的工作技能,帮助他们找到高质量的新工作。政策制定者们可以将专门扩大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与改善附近经济适用住房的措施结合起来。

在制定气候减缓和适应措施时,包容、透明和可参与的决策过程将在公正转型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这既可以培养公众的信任程度,深化公众对气候转型行动的支持,还能并避免意外结果发生。

展望未来

扭转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局面,需要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需要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的全力合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坚定信念和切实行动。乌云虽密,但太阳未曾远离。曙光仍在,努力就不应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