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由IPCC第一工作组撰写的报告显示,世界可能将在未来二十年内达到甚至超过1.5℃的温升水平,这比之前的预计结果提前了近十年。再微小的全球温升涨幅都会带来不容小觑的代价和后果。今天“世界末日”般的灾难,也许相比十年后的危机不值一提。依据报告,在高排放的情境下,到2100年全球温度可能上升5.7℃,这无疑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合力减排控温是唯一的出路,全球能否在仅存的窗口期内通力合作,加大减排行动力度并提高效率,变得愈发关键。此次报告为政策制定者清晰地展示了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指出各国政府必须为避免灾难性的未来采取转型行动。WRI梳理了以下五大要点:

 

1. 1.5℃的温升来得比预想得快
 

在IPCC研究的所有情境中,超过50%的情景显示全球温升可能在2021年至2040年之间达到或超过1.5℃(预计会在2030年代初),这比其之前在《全球升温1.5ºC特别报告》中估计的时间提早了十年(这是由于对历史变暖和未来近期变暖的估计数值更高)。在高排放情境下,全球温升达到1.5℃临界点的时间甚至会更早(2018年-2037年间)。

Graph from WRI China on 2021 IPCC Report

300多万年来,地球整体升温都没过超过2.5℃。但在高排放的SSP5-8.5情景下,全球温升可能在本世纪末攀升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3.3-5.7℃的程度。

Graph from WRI China on 2021 IPCC Report

同时报告显示,由于我们已经在气候系统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即使采取严格的减排措施,未来我们面临的极端天气事件仍将比今天更危险、更具破坏性,因此这也凸显出加大对气候韧性建设投资的重要性。

 

2. 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仍是可实现的,但这需要系统性变革
 

另一方面,若全球能在21世纪20年代之内采取更具雄心和力度的气候行动来减少排放,我们仍然有机会在本世纪末实现1.5℃目标。情景预测显示2041年到2060年之间可能会出现温升1.6℃的情况,但随后还是可以在本世纪末降至1.5℃范围之内。

为实现这一目标,小范围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迅速的转型性变革。

目前,全球剩余的碳预算(即温升1.5℃情境下人类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已十分有限。截至2020年初,仅有4000亿吨二氧化碳(GtCO2)。若考虑到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数字可能会再减少2200亿吨甚至更多更多。按目前全球每年364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计算,碳预算将在十年内耗尽。尽管新冠疫情的冲击一度使得全球碳排放下降,但这只是暂时的,眼下已经开始回升。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模式、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土地管理的方式。要预防气候变化带来的危险影响,就要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并大幅削减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一些减排难度较高的领域,碳移除(Carbon Removal)技术可起到辅助作用。例如通过植树等基于自然的方法或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封存(DACCS)等技术方法。然而IPCC指出,气候系统自身无法对上述技术作出迅速反应,也就是说,即使碳排放下降,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几个世纪内都无法逆转。

虽然将升温控制在1.5℃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各国做出权衡取舍,但是这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全球转型将创造出更高质量的工作机会,改善人们的健康和生计。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及其它社会力量愈发认识到转型的益处,但这还不够。我们仍需要采取更为大刀阔斧、快速果断的气候行动。

 

3. 人类对气候科学的理解,包括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联系,比以往更为深刻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如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树木)是造成眼下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已经渐成共识。IPCC发现,在目前1.1℃的全球温升中(相较于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只有不到0.1℃可以归咎于火山爆发或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

此外,得益于更丰富的观测数据、更准确的古气候重建、更高分辨率的气候模型、更强的近期气候变暖的模拟能力和更新的分析技术,极端天气的归因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建立极端天气事件与人类主导的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例如,人类活动可能是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都日益加强的主因,如飓风“哈维”带来的强降雨。在地中海、美国、澳大利亚和南欧,天气条件变化和山火的产生之间也有联系。近期还有研究指出,极端高温(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至少增加了一倍)是近来澳大利亚山火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若没有人为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美国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和加拿大遭遇的极端高温“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科学家们还发现,人类活动是造成冰川、海洋、大气和陆地等多圈层变化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海洋热浪发生频率增加。IPCC认为,在2006年以来的发生海洋热浪中,84%-90%是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此外,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还很可能是以下现象的主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冰川消融,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北极海冰减少,1950年以来的北半球春季积雪减少以及1970年以来的全球海平面上升。

 

4. 气候变化将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规模空前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波及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和各种历史记录。IPCC报告表明,全球无一角落能幸免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由此产生的巨大的人力、经济损失将远远超过现在采取气候行动的成本。在非洲南部、地中海、亚马孙、美国西部和澳大利亚,干旱和火灾将越发频繁,持续影响人们的生计、农业、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冰雪消融和河水泛滥将影响北美、北极、欧洲、安第斯山脉等地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和旅游业。北美、欧洲和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将遭遇更剧烈的风暴。

Graph from WRI China on 2021 IPCC Report

 

5. 每0.1℃的温升都将带来更危险的后果、更高昂的代价
 

此次报告概述了全球气温上升1.5℃、2℃或4℃将带来的严重影响。每0.1℃的温升都将产生重大后果,无论是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干旱和高温热浪的严重程度,抑或是冰雪的消融速度。气候变化的诸多后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可逆转,尤其是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海洋酸化。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上述影响将进一步加剧。

报告指出,制定未来规划时需考虑到突破气候变化临界点的可能性,例如由于冰盖崩塌或海洋环流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剧烈上升。随着气温不断上升,此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更高。预测表明,在气温上升3℃和5℃的情境下,格陵兰岛冰原将彻底融化(其冰原融水将导致海平面上升7.2米),南极洲西部冰原也将完全消失(其冰原融水将导致海平面上升3.3米),全球海岸线都将发生改变。

报告还显示陆地和海洋等宝贵的碳汇正面临巨大风险。当前,陆地和海洋正发挥显著的碳汇作用,吸收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随着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这部分碳汇的效率将变得越来越低。在IPCC研究的部分情景下,陆地碳汇将最终会变成二氧化碳排放源,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这最终将导致全球变暖失控。例如,由于气候变暖和森林砍伐,亚马孙东南部雨林已不再发挥碳汇的作用。这不仅影响到全球抗击气候变化的努力,还对该地区国家的粮食和水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生物多样性丧失。

 

IPCC报告敲响警钟

自2014年气专委发布上一份评估报告以来,气候科学发展得更为成熟,但人类同时也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相比以往的评估报告,此次报告所展现的前景更为黯淡,但其传递的信息也十分明确:未来十年将是实现1.5℃温控目标的关键窗口期。如果人类不能在21世纪20年代遏制排放,并在2050年左右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那么实现1.5℃温控目标将会变得遥不可及。与人类那时将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相比,现在遭遇的极端天气都不算什么。

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应加紧行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巨大危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26)召开在即,各国应抓紧树立更具雄心的2030年减排目标,并承诺在本世纪中期(或更早)实现净零排放,为人类争取更安全、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