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进行时 | 气候危机下的城市:转“危”为“机”,“减缓”和“适应”缺一不可
本文相关观点亦已发表于财新和CGTN
今年10月,达纳风暴形成的强降雨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引发洪灾,217人不幸罹难;今年夏季,中国出现了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热三伏”,长三角多地出现居民因热射病入住重症监护室……气候变化不再是淡山远影,它所带来的愈发极端的天气正在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健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中指出,世界各国若不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增幅或达3.1℃。
城市是居民生活、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应对气候风险的主要战场。然而,目前常见的全球气候模型生成的数据精细度仍有待提升。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通过统计建模的方式整合全球9大开源气候模型*,综合展示了全球近1000个大城市*在1.5℃、2℃和3℃温升情景下,14个气温和降水相关气候风险指标的变化情况。*大城市指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全球人类住区层数据库 (GHSL)[1]中2015年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
3℃温升情景下,全球一年中最长热浪的持续时间(天) | 图源:WRI
*WRI全球城市气候风险数据集
- 该模型工具整合了全球9大开源气候模型数据,在0.25度的空间分辨率下,为全球城市提供了不同气候情景(历史情景、1.5℃、2℃、3℃)下10个温度和4个降水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模型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发展趋势总会存在不确定性。本次研究分析中的城市数据和区域均值使用各城市基于历史数据比较表现最优的模型结果。
- 此次发布的数据集包含了158个中国城市,本文中所有涉及中国城市的数据和分析均在此基础上展开。由于原始研究基于全球范围的公开城市数据,该数据集使用的是空间分辨率较低的全球数据,与中国本地的统计数据和高精度气象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文中提及了多项指教,不同研究可能采用不同定义,本研究沿用了数据来源提供的定义。
前往WRI官网获取更多数据集具体信息
整体来看,当升温幅度突破3℃时,一年中最长热浪(即气温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过程)在大多数城市的持续时间将比1.5℃情景上升50%;16%的城市和3亿城市居民将面临每年至少一次30天以上的持续热浪袭击[2]。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南亚,以及中国所在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将面临比欧洲、北美更严重的极端天气威胁。
- 全球升温加剧,风险加剧 | 图源:WRI
更热、更久的高温热浪:加剧城市“用电负担”
此次发布的数据集包含了158个中国城市。从预测结果来看,这些城市将迎来更热、更长的夏季——相较于1.5℃温升情景,当升温幅度突破3℃时,中国城市每年的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将增加70%。
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拉开与川渝地区的差距,成为全国热浪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而西北地区等传统意义上的避暑胜地或将出现持续超17天的热浪……
这一系列预测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面临夏季空调用电负荷的挑战,这既包括用户侧制冷设备的购置,也包括政府对能源基础设施和建筑节能改造领域的新增投资。
中国三大地区城市的热浪持续时间 & 中国城市整体温升趋势 | 图源:WRI
极端高温也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严重威胁。2024年7月,有城市在高温影响下出现道路鼓包、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3];还有城市因超40℃的极端高温,出现了铁路钢轨变形的情况[4]……
这些灾害大大缩减城市正常运行时间,对城市的人员安全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城市需要掌握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风险来源、类型、强度等多方面信息,通过系统、科学和本地化的适应方案制定,来应对未来激增的气候风险。
更具不确定性的暴雨洪涝:次生灾害风险相应上升
除了高温,城市面临的暴雨洪涝风险也在迅速上升。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性暴雨事件发生趋于常态化,城市出现刷新历史记录的暴雨事件或将不再罕见。不仅如此,与历史情景相比,数据集涵盖的158个中国城市中有72%的城市将面临高温热浪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同步增加的挑战。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的日最高温度和日最大降水量同步增加的趋势尤为显著。
中国城市日最高温度和日最大降水量增加趋势图 | 图源:WRI
严峻的暴雨洪涝还可能进一步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国际灾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5]。2024年前三季度,洪涝和地质灾害已经造成5038.2万人次受灾,703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359.4亿元[6]。
WRI模型预判数据显示,与1.5℃温升情景相比,在3℃温升情景下,中国中西部山地区滑坡风险增长显著。其中14个城市的滑坡灾害高风险天数增加逾30%。这些城市大多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和工业城市,生态相对脆弱,但路网密集,滑坡灾害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24年5月,曾出现破纪录降水引发了高速公路的滑坡坍塌,导致路面塌陷、23辆汽车坠落起火,造成近50人死亡[7]。
中国城市滑坡风险趋势图 | 图源:WRI
部分虫媒疾病流行区或将扩大:影响公众生活和健康
通过改变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气候变化还将影响虫媒疾病流行,进而影响公众健康。中国虫媒疾病*流行区域和时间正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快速增长,疾病风险激增[8]。在数据集涵盖的158个中国城市中,65%的城市的虫媒疾病传播天数将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增加。其中,主要位于中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29个城市增长幅度超过50%,即虫媒疾病可能不仅在既往流行区域愈发严重,在非流行区也可能迅速蔓延。
*虫媒疾病包括通过蚊、蝇、虱等多种媒介传播的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等不同疾病。
这些担心并非杞人忧天。2024年持续的温暖天气和丰沛的降水为蚊虫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湾区登革热病例激增[9]。同时,登革热终年流行区正在向北移动,中国高纬度地区适合登革热传播日数正在快速上升。疾控中心数据监测显示,在适宜的温度下,中国中部地区也出现了登革热传播风险[10]。
虫媒疾病风险趋势图 | 图源:WRI
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持久、更频繁,对城市的冲击将愈发严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需要协调起来,“既要解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又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人命关天的问题”。[11]
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展现更多的担当,在2030年前实现更大幅度的减排,将2035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与限制全球升温至不超过1.5℃或者2℃路径相一致的水平。目前,近8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源自G20国家,但没有一个国家的减排速度与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相吻合。各国需要尽快更新气候政策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根本上遏制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在孟加拉国,极端降雨后淹没了大量房屋。图源:Muhammad Amdad Hossain/Climate Visuals
在正在巴库举行的COP29大会上,中国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提出通过共同提升全球风险评估能力、共同构建全球预警网络、共同打造气候适应伙伴关系等方式,助力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推动构建更加安全、更具气候韧性的未来。
在中国,约80%的碳排放都来自于城市。中国城市可以抓住“碳达峰试点”、“城市更新”等重要契机,积极探索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减少碳足迹的基层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国家层面的碳达峰、碳减排。WRI与合作伙伴在深圳的实践证明,通过近零碳社区的创建,合理设置城市分布式光伏、提高建筑能效、推广低碳生活方式,能够在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43%的碳排放[12]。
同时,加快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保障人员安全和社会正常运行也十分关键。目前,中国极端天气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已经趋于极端化,城市内涝、滑坡、高温对基础设施损害的风险愈发显著。在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生命周期内气候风险变化,提升建设标准以保障设施长期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城市内涝正在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 | 图源:unsplash
增加气候韧性设计并不应该被认为是成本,而是对未来的投资。我们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的气候韧性社区试点项目也显示,社区居民对提高社区环境气候韧性的设施表现了越来越强的支付意愿。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通过在人工水管理系统中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如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实现了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气候调节和水资源管理等多种气候环境和防灾减灾效益。WRI已有研究表明,在气候韧性基础设施项目上每投资1元,未来30年共计可产生2~20元的收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
参考文献
[1] https://data.jrc.ec.europa.eu/dataset/53473144-b88c-44bc-b4a3-4583ed1f547e
[2]What Would Cities Look Like With 3 Degrees C of Warming vs. 1.5? Far More Hazardous and Vastly Unequal. https://www.wri.org/insights/climate-change-effects-cities-15-vs-3-degrees-C
[3]https://m.gmw.cn/2024-07/08/content_1303784927.htm
[4]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03392
[5]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346-018-1037-6
[6]https://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410/t20241022_505737.shtml
[7]https://theinitium.com/zh-hans/article/20240503-whatsnew-mainland-guangdong-highway-collapse
[8]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vector-borne-diseases
[9]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4_11_03_754030.shtml
[10]https://www.chinacdc.cn/jksj/jksj02/202408/P020240829448284024943.pdf
[11]https://m.cyol.com/gb/articles/2024-10/12/content_77oqJwIeEY.html
[12]https://meeb.sz.gov.cn/xxgk/qt/tpxw/content/post_11394284.html
[13]https://wri.org.cn/research/accelerating-climate-resilient-infrastructure-investment-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