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 Li at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2021 Fifth Academic Conference

图1 |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

城市与建筑如何实现碳中和的途径,确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议题,全球层面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循,还处在一种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就是在设定总量目标之后,应用清晰的测算方法,同时探索差异化路径,并且要引入非常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够促进城市实现碳中和。

WRI从1998年开始,就在研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清单(GHG Protocol)的方法学,这套方法学在全球广泛使用,对城市的边界内、边界以外电力和能源、供热、供冷、以及城市供应链上下游三个范围的排放进行计算,帮助城市和企业等相关主体识别碳排放情况,从而制定相应减排计划并监测其实施情况。

针对城市碳总量目标的确定,范围一(ScopeⅠ)是在城市的边界内部产生的碳排放;范围二(ScopeⅡ)是边界以外的电力和能源的间接排放;范围三(Scope Ⅲ)是上下游的产业所发生的间接碳排放。因此,我们在制定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时候,要先选定范围,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编制。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2021 Fifth Academic Conference graphic 1

图2 | 运营排放边界示意图

在总结国际经验方面,我会用相应的国家案例进行配合说明。

第一,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分工负责地实施。以英国伦敦为例,由下图可见,各区域的碳排放分别由市长、市政府和国家负责,目标清晰:白色的是市长负责范围,主要是新建筑零碳化和推进伦敦交通低排放到零排放进程;黑色的是伦敦市政府到2050年要负责的部分,包括城市的能源以及旧建筑改建等。黄色展示的是英国国家层面要负责的范围,每一个阶段实施减碳多少的目标都非常清晰。此外国家还负责分布式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在国家层面规定了不同阶段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2021 Fifth Academic Conference graphic 2

图3 | 伦敦碳预算示意图

第二,不同的城市减排路径是有差异的。以法国巴黎为例,该城市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因此交通、建筑和食品所带来的排放在其城市排放占比非常高。所以,巴黎的亮点是从城市自身的角度考虑、纳入对消费端排放的计算。巴黎的减排计划也考虑食品消费链,对食物领域的减排也设定了目标,是整一套和城市自身非常契合的战略。再比如德国北方的工业重镇——汉堡,其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相当平均,交通、工业、建筑和服务业四分天下,所以它整个城市的减排路径就是以经济转型为主,发展氢能经济,从根本上替代工业的能源结构,并以工业为城市的建筑和服务提供所需热能。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2021 Fifth Academic Conference graphic 3

图4 | 巴黎减排路径示意图

第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对于碳中和与碳减排的优先顺序是不一样的。以丹麦哥本哈根为例,该市在1947年进行城市规划时,对城市的设计是巴掌型、五指型的,也即以城市为中心,使用以(TOD)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开发设计。在2025气候行动规划出台之后,哥本哈根开始鼓励绿色出行、特别是零排放汽车技术的使用,从而向紧凑型城市迈进。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2021 Fifth Academic Conference graphic 4

图5 | 哥本哈根不同发展阶段的减排路径示意图

此外我们也关注到,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那就是成本出自哪里?从电动车和太阳能板发展的历程看,新技术的成本都会不断下降,但是这需要时间和庞大市场的支持。同样,绿色建筑的投资成本是大于常规建筑的,因此亟需解决开发商和业主普遍缺乏动力这一重要矛盾点。

如何解决低碳进程中的经济激励问题?2010年4月1日,日本东京启动了第一个世界碳交易市场,把大型商业和工业建筑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放到交易市场。这对于使用新技术减排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措施,其前提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另一个可参考的相关案例是在香港。香港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和标准是不断升级的,然而在过去若干年中,每年完成的认证数量并不多。但自从2011年香港出台了新的政策,给予10%的容积率奖励,香港绿色建筑的认证速度就上去了。由此可见,正是因为非常明确的目标和市场信号以及碳交易市场的激励政策,使得我们前面所说的各种技术政策得以实现,因为需要有人来支付这些成本。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2021 Fifth Academic Conference graphic 5

图6 | 经济激励机制案例

最后必须要说的是,我们需要兼顾减缓和适应。根据IPCC最新发布的报告,大家可以看到气候变化引发越来越多的灾害,从而要求电力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最近各个城市都在做适应性分析:我们是不是有洪涝灾害了?我们应该对城市进行哪些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把减排的因素一并考虑进去,在做减排时也要把气候适应纳入考量。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2021 Fifth Academic Conference graphic 6

图7 | “减缓”与“适应”减排措施

欧盟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2013年做的,要求2020年整个欧盟的温室气体要比1990年减少20%。它是分两套系统做的,40%的量要通过排污权交易来解决,这些都是大型的工业企业和跨境运输等,他们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是有跨境影响的。60%的减排量来源与是城市的生活。简单的说,是把大型的生产和经营和生活分开,然后把生活这60%的减排量分给了28个成员国。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 2021 Fifth Academic Conference graphic 7

图8 | 欧盟碳交易机制示意图

欧盟的经验对我们后边设定城市、省和国家的减排计划非常有借鉴意义。欧盟把28个成员国按照人均GDP大排队,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可以在2020年前适当地增加排放量,这不是一刀切的制定政策。每个国家按照每年度的减排,有5%灵活度,可以挪到下一年完成,或者为下一年提前完成。各成员国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易来最终实现规定任务。

只有明确的且不断降低的碳排放量才能产生碳金融市场,如同明确产权才能交易。相比发达国家的城市,我们的优势是有新建城市的可能、能够采用更新的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最后,我想给中国城市减排一些建议:

第一,是要设立并披露分阶段、有约束力、有差别化的城市总量目标。

第二,因地制宜制定全面的综合的减排路线图,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

第三,引导零碳消费的经济激励措施。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可以减少28%~35%的碳排放,需要有核算和认证,建立碳市场和绿色投融资机制鼓励减排行为。

第四,在规划和基础设施设计与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兼顾减缓和适应。

站在两个40年的交界处,我们应吸取所有国家的先进经验,发挥城市创新的新动能,探索在未来40年碳中和的路径,为全球提供新的方案

本文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在国际金融论坛(IFF) 2021年8月26日第五期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