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3月15日)——第九届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全球热点观察2022(中国版)”在京顺利召开,来自媒体、企业、智库等各类机构的千余名观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了此次会议。

世界银行中国、韩国和蒙古局局长芮泽,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艾瑞碧,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钟绍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高级环境顾问唐丁丁,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储能技术委员会(中国)主席张丽英等嘉宾围绕2022年中国及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大势展开了深入探讨。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副首席代表房伟权博士主持了此次研讨会。

STW2022

 

“热点观察”环节,世界资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达斯古普塔以视频形式复盘了去年全球发生的重大事件,总结回顾各国针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关键行动及取得的成就,并梳理最新气候承诺。他表示,2022年,实现“全球升温控制在1.5°C目标”最关键的问题是各国政府、企业和地方领导人能否将承诺化为行动”,公平绿色转型将是关键之一。中国的经济体量巨大,在可再生能源等诸多方面优势明显,也处于不断上升的领导地位,因此中国行动将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中国国家主席在去年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表示,中国会积极参与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以人为本”,“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阿尼期待,2022年中国的积极行动能为全球绿色、公平转型提供宝贵经验和建议

dr fang

 

随后,方莉博士把目光从全球聚焦在中国,从“‘1+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潜力进一步释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更加多元”三个角度分析展望了2022年双碳目标之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大势:

作为WRI中国办公室的首席代表,我经常被问到中国如何实现其承诺的目标?如何用少于4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实现的路径是怎么样的?整体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在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之后,工作内容都聚焦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低碳的公平转型。在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之后,我们有了更清晰的观察的基线。

今天我们从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绿色金融和全球治理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因为这三个维度将对中国和全球产生深刻的影响。

 

“1+N”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1+N”政策体系框架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1”是指导纲领性文件。“N”的政策里包括能源、工业、交通、住建、农业,循环经济等等各个行业、部门和不同层级的地方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还包括财税,金融,技术等保障措施。所以“1+N”就是一整套政策框架,就好比是欧盟的绿色新政(Green Deal),包括行业和各个成员国的政策和目标。

先看行业维度。中国在去年碳达峰的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7月16日启动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共纳入电力行业排放单位2225家。众所周知的是,碳排放权交易可以以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这非常关键。《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已经明确,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行业等关键行业都必须尽快开展大力度的减排减碳行动。我们期待,2022年,更多行业能出台兼具雄心和可行性的达峰行动方案,有更多行业和交易主体进入交易体系和碳市场。不同行业减排成本不同,具备差异性,可以让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活跃起来。

再看地域维度。根据“1+N”政策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我们可以看出“1+N”政策从地域层面也是给出了要求。

说到排放总量控制、基础公平,最先想到的就是指标如何分解下去,既考虑公平、有效率,又考虑实施效果。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欧盟在其排污权交易体系之外,对各个成员国实行了总量减排分担政策,按照不同国家人均GDP进行排序,确定相应减排责任,从2013年至2020年实现欧盟总体减排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制度的实施体系公平、效率和效果并重。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观察到中国金融界在呼吁确定总量,呼声还是比较高的。确定碳排放总量就好比为碳资产明确产权,是交易的最重要的前提。长期明确的减排计划将给市场明确长期信号,会将减排这一公共的潜在市场转化成市场主体的真实需求。增加交易的行业主体才能有减排的成本差异,这是交易的动力。我们期待,在逐步推动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强度控制逐步向总量控制过渡中,设计好分配和激励制度,让先绿起来的地区也同步富起来,这是我们期待的

除了配额市场外,COP26在推动国际自愿减排量交易方面有所进展:有关全球碳市场减排量互认互通的细则谈判计划或将在未来2年内完成。我们也期待中国的碳市场能够进一步完善配额市场和自愿市场相互协调,进一步释放其巨大力量。中国能够尽快设立清晰的、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相协调的、灵活的总量目标,助力中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低位达峰,并且积极对接国际碳市场。

在低碳的背景下,重新认识中国的资源禀赋。中国是全球太阳能和风能最丰富的国家。中国还是拥有可再生能源专利最多的国家。中国也是可再生门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对全球整体转型都有影响,在系统性变革不断探索过程当中,这种深刻的转型无法一蹴而就。我们观察到欧洲一些国家也把天然气、核电标上绿色能源了,这都是有反复的,所以我们期待中国可以以卓越勇气和创新精神在艰难当中坚定的执行自己的目标。

 

绿色金融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低碳转型需要财政和金融的强力支持,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支持转型规模都有明显的扩大,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发展(GSS)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Sustainability Linked Bond) 的发行量大幅增长。我们期待,保质保量落实两会中所提出的不靠高污染和高能耗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转型金融相结合,促进转型发展,2022转型基金设立可期。

绿色金融

图源:《中国转型金融研究报告》

中国已承诺,要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外光伏和风电投资累计装机容量均已超过10GW,覆盖各大洲重点区域。155个国家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NDC),83个国家有碳中和承诺,可见可再生能源的全球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等待发掘。然而,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在政策、融资、环保、法律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我们期待,新的一年中,中国能携手全球各国积极合作,跨越障碍,共同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注入力量

COFI

数据来源:WRI中国海外能源投资(COFI)数据库

除减排之外,气候适应也正在成为投资的新兴重点领域。IPCC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再是远山淡影,它近在咫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仅去年的河南暴雨就造成经济损失1200亿元,1400万人遭灾。今年年初2月18日的时候,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CA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各领域资金供需状况。图源:WRI《加速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

WRI研究表明,在未来五年内,仅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每年在气候适应投资的缺口就高达5千亿元左右。因此,除了政府资金要带头投入之外,也需要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我们研究发现,投资提高基建的气候韧性能带来经济、社会环境以及避免未来灾害损失等三重红利。《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用好政府投资的基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CA benefits2

典型气候韧性基建项目投资在未来30年里可获得的回报 | 图源:WRI《加速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

 

CA benefit\

图源:WRI《加速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期待,在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和粮食安全领域,出台相应的适应方案,积极引导政府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有效投入气候韧性建设。同时,也期待中国能在COP27上更加积极地参与并引领相关讨论,助力全球气候适应,特别是这个题目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关心的,也更能够体现气候公平。

还有一个同样严峻且亟需融资解决的议题就是生物多样性。中国作为东道国,成功地举办了COP15第一阶段会议,社会各界展示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议题上加大努力的意愿,但在如何将各方的努力统筹起来形成更大的合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提升空间,尤其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被融入社会经济运转的系统,构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让投资有财务回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投入自然环境的资金约为1330亿美元,年资金缺口为5000亿至9700亿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期待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详实的数据和决策支持工具,将生多和气候纳入他们的决策体系,投资于正向行为,传播更好的经验。

在此背景下,2021年WRI牵头成立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综合承揽了这样的期待。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伙伴关系,共同发起方,成员机构和支持机构汇聚了金融机构,环保组织,研究机构,企业,国际组织,我们期待:在COP15第二阶段中各方能有所作为,并积极推动将资金用于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不应成为负担,是对我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投资,并产生回报。

PBF

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启动会现场

 

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更加多元

今天,还有一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那就是全球治理。碳中和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数字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面临更多的机遇。全球供应链是全球化的标志性产物,供应链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纽带。中国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标注在贸易方向上的数字显示了隐含在商品中的碳排放,它提示我们,全球的低碳转型和生态保护仅仅把眼光放到单个国家目标和行动是不足以实现全球目标的,只会造成排放地址的变迁。必须供应链全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WEF

图源:世界经济论坛

去年,供应链管理势头良好。在COP26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40多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实现阻止和扭转森林减少与土地退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村包容性转型。中美,中欧也承诺在该领域开展合作,包括中粮国际在内的全球12家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和加工企业声明承诺,将在COP27前推出供应链共同行动方案,与各国政府、农民以及供应链上其他伙伴一起加速行动,推动解决森林砍伐问题,以帮助实现1.5℃温控目标和2050年净零碳排放目标,其内容将涉及环境政策、碳排放透明度、改善农民生计等。

WRI“全球森林观察”(Global Forest Watch)数据显示,全球最重要的巴西和印尼两片热带雨林遭受毁林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农产品贸易。我们期待2022年可以成为全球供应链绿化行动之年,能将众多已签署的承诺文件落地,产生实效

GFW

图源:WRI.GlobalForest Watch,2021

中国还有许多可以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包括中非论坛、南南合作,中阿,中拉,“一带一路”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那么是否可以将绿色供应链的内容纳入其中?我们拭目以待。还有刚才阿尼提到的G20,我们也期待中国能在其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在动荡的世界中,新冠疫情和贸易争端甚至战争,改变了政治议程的优先顺序和公共资源的安排方向,让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全人类的紧迫行动关注度受到影响,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我们期待,供应链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而不是相互威胁的工具,更不是战壕。

全球同此凉热,机会尚存,但时间紧迫。跬步前行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携手,全力冲刺。无论你是政府决策者,是企业家,是公众,是研究机构,还是媒体,每个人,都是行动者。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方莉博士会场发言整理总结,如需转载引用,请与我们联系确认,感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