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还申明全球必须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并提出 “全球发展倡议” ,指出中国将 “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及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

在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积极投入疫后重建的背景下,值此中非合作论坛即将召开之际,“中非可再生能源发展合作”系列研讨会之“能源发展合作×医疗卫生和新冠疫情应对”于2021年10月15日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医疗卫生和能源电力的交叉领域,讨论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和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援助政策与举措是否可以有益结合——即是否可能通过提供绿色低碳发展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医疗卫生系统能力、更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和其他公共卫生危机,提升中国援助项目和援外资金的综合效益。

来自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非可再生能源创新联盟、中国循环经济学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保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包容性发展研究所、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发展创新洞见等智库、行业机构、NGO及企业的专家和代表参与讨论,会议由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所王泺所长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投资部苗红主任共同主持。

以组织方正在进行的相关课题初步结论为蓝本,与会专家认为:

【王泺】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所所长

中国的能源电力援助与医疗卫生援助有相互叠加、提升效益的可行性。首先,中国援外做了很多援建医院的项目,医院落成后电力供应是否能保障,是否有与医疗服务匹配的电力服务,这其实如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对项目选址、医院规模、当地受援需求评估的问题;第二,以可再生能源为没有连接到电网主网的医疗设施提供运行支持,或者以可再生能源提升援建医院的部分能源,这在援助中有先例,也可以就“医疗卫生x清洁能源”开展援助品牌建设。

这个议题涉及到跨领域协调,从企业到NGO的多元化主题合作,以及设计综合性的行动计划,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对于中国当前的援助体制来说是很超前的。建议以项目试点的形式总结一些具体的实践经验。对外援助的体制机制调整需要一些时间,不可能短期内发生诸多根本性的改变,但国际发展界需要率先进行理念的讨论和项目的尝试,让政府主管部门了解我们在各个领域和援助中的比较优势、受援国的需求和国际上关注的议题。

【苗红】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投资部主任

通过援助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创新模式开拓与实践,是实现“铺就一带一路的绿色底色”目标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非洲的自然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当前面临的债务危机问题,从现实角度推动可持续性的示范项目、商业业态和合作模式,使援助的孵化和撬动作用最大化。“北京行动方案” 提出将优化升级50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重点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中非友好医院等旗舰项目,都是这方面的积极实践。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角度,很多中国医院低碳化体现在依托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组合的备用电源系统。援助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取得了突破:由过去的设备援助向技术援助转型,如援助中的培训类项目,以及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开始增加规划类项目。

【孙天舒】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所研究员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援外项目呈现许多新实践和闪光点。卫生医疗援助要发挥发展效益、惠及更广泛人群,都需要能源和电力的支持。包括远程诊治、远程培训在内的援助创新,也离不开电力供给——就未来援助项目增量来说,如果将能源电力援助和医疗卫生援助关联起来,是否可以释放更大的发展效益;就当前援助项目存量来说,中国提供的医疗卫生援助,如果缺乏相应的能源电力援助支持,援助效益是否有打折扣、或者难以实现的风险。当前中国在医疗卫生和能源电力方面都已开展了丰富的援助项目,中国的疫情应对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也获得了全球广泛认可。两者以适当的方式叠加整合,能够更好的体现中国的发展成果也能为非洲国家人民带来红利。

第一,医疗卫生系统的能源电力需求是否真的存在?早在新冠疫情流行前,电力匮乏就已经成为影响欠发达国家医疗质量的要素之一。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聚焦公共卫生危机应对,非洲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则进一步凸显。根据WHO统计,非洲54个国家中有42个无法如期达成新冠疫苗接种目标,只有3%的非洲人口完全接种。虽然疫苗分配和接种效果取决于多种变量,但包括医疗系统电力供给、冷链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条件无疑是其中薄弱环节。第二,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适应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资源禀赋、发展议程、支付能力和医疗服务需求的能源种类,其中光伏援助在当前国际援助中适用范围最广,且最适用于离网诊治环境。柴油等化石能源曾被作为备用能源(如医院柴油发电机等),但也有研究证明只有不到30%的非洲国家医疗设备可以在调查当天找到可用的柴油。另外柴油煤炭燃烧带来的健康影响也与医疗系统的目的背道而驰。 第三,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能源电力支持,最难的在于跨部门协调合作。包括能源、卫生和发展援助部门协调;政府部门和商业部门(发电、输电、售电、离网电力解决方案提供方)的协调,援助提供方和援助协调方的协调。因此关于国际发展合作的讨论需要“跨圈” ,讨论出更多值得试行的领域。

【滕爱华】保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过去的援外大多是一个项目,一个点的援助,比如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太阳能路灯,但援外政策上需要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例如可再生能源设备期限和后续故障维修。“援助”是“援”+“助”,援是赠送给他,助是让他自力更生。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品及工程的质量和性价比上,更应体现在项目完成后的持续应用、维护、开发及让受援助人民能够自力更生,增加就业,提升生产发展的能力。

从企业层面,需要首先明确援外项目的对象。探索适宜合理的援助模式,建议从示范的角度出发,根据每个国家各自的情况,在每个国家建立一个“能源+”示范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产品实现各种用能功能,以“面”代“点”进而总结模式经验以便复制和推广。

以卫生所实验室为例,配备核酸检测设施做新冠病毒检测、配备疫苗冰箱打疫苗、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做日常治疗,实验室房间配置太阳能照明、太阳能净水装置,太阳能垃圾处理装置和太阳能污水处理装置配备,同时周边道路配备太阳能路灯,这样进行功能性整合,可以实现卫生所实验室的系统功能,这样比单一赠送疫苗冰箱更能发挥援助的作用。为了落实援外示范项目,政府要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给予政策支持,真正实现援外把企业送出海,调动企业积极性,以此实现一个闭环,中国援外打出品牌,也真正让中国企业通过援外的撬动拓展海外市场,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中非政府及人民的命运也会联系的更紧密。

【沈迪侪】播锐智咨询创始人/CEO,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顾问

当前全球新冠疫苗分配不均问题依然显著,低收入国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人口不到1%。中国通过多双边方式已提供很多疫苗,但疫苗要起到作用,须能送达目标人群。疫苗是生物制品,对温度敏感,必须储存在合理温度范围内。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冷链物流设施不完善、电力供应不足造成很多疫苗没有在有效期内接种而浪费,这就在疫苗本身已经很短缺情况下又对实现接种目标造成很大困难。由于一些特定种类的疫苗需要超低温(例如零下70度)冷藏,对冷链的要求就更高。现有系统大多为常规儿童免疫项目开发,超低温冷链能力依旧非常薄弱,根本不足以应对新冠疫情下的大规模需求。因此在过去几个月里,许多需要超低温冷藏的疫苗只被运送到电力供应较好、有超低温储存条件的北部和南部非洲。

因此中国在提供疫苗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确保非洲国家,尤其是电力和冷链设施薄弱的国家人群获得疫苗接种。中国包括海尔、澳柯玛在内的很多企业都能够生产疫苗冷链设施。例如澳柯玛生产过不用插电的被动式疫苗冷藏箱;海尔有很多产品通过了WHO认证,目前主推太阳能直接驱动的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产品。应当考虑推动这些太阳能直接驱动的冷链产品在非洲的应用。另外是能源电力对建立疾病监测体系的重要性。以尼日利亚为例,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GPEI)帮助该国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而这个体系需要不间断运行,对能源稳定供给的要求很高。尼日利亚能最终消灭脊灰、甚至在2014年迅速扑灭埃博拉疫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系统。

【姜灏】中非可再生能源创新联盟秘书长

如果从现行对外援助制度出发,能源与卫生结合的援助项目包括向大医院提供太阳能备用电源、向小诊所配备太阳能疫苗冰箱或者供电设备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开展跨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

要关注BOP(金字塔底端)人群和离网产品。全球8亿人无法接入电力,6.4亿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部分人是真正需要接受援助的人群。同时中国产品需要对接国际产品认证体系。例如世界银行有“点亮全球” 产品质量认证,目的是保证发展中国家可以买到质量过硬的电力设备,企业获得认证也可以得到世界银行补贴等优惠。中国企业应该尝试与这种国际认证体系接轨。希望支持国内优秀民营企业参与援外项目,尤其是制造业。民营企业虽然有好产品,但拿到援外项目难度大,需要加以支持。建议中国金融机构参与扶持到中国中小企业在海外的项目,尝试使用成熟的技术支持项目付款,例如使用Pay as You Go的技术分期付款。重视碳交易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碳交易。例如可以考虑一些清洁能源技术或者新能源技术的项目跟碳交易合作。同时强化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宣传。

【李博伦】发展创新洞见(Diinsider)创始人

从发展援助的角度讨论能源和健康的联系,第一是健康效果作为能源项目的评估指标。例如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和清洁炉灶燃料使用有很大的关系。清洁炉灶使用短期内会降低咳嗽等发生,但对长期慢性病影响有限。如果清洁能源发展援助项目希望达到某种健康目标,就需要以健康目标为导向开展项目设计。第二是满足卫生设施的能源需求,比如照明、医疗设备运营、IT设备、数据库、供水、冷链等。建议调动与支持私营部门参与——私营部门有很多好的产品,生产出能够叠加医疗卫生效益的可再生能源产品不是问题,而且企业有生产和优化这类产品的动力。但政策制定部门需要对此提供一些支持和宣传,或者支持做示范和试点。另外,建议促进跨部门的项目策划与实践,无论是政府、产品供应商还是NGO都可以一起策划一些项目、探讨一些理念,还有关注对内和对外的传播和倡导,找到一些好案例,多做分享,构建更多的伙伴关系。

【李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

可再生能源未来肯定是朝着分布式方向发展的,对于电网的依赖,不同于中国,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贫困国家来说分布式是最优的能源解决方案。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供电保电序列家督医院处于优先序列。能源是系统性的,建议不单独从能源项目分析能源问题,而是分析其他援外项目时将能源作为一个基本因素来考虑。向电气化转型作为未来的用能方式,是能源转型的根本方向。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用能基本上是用电和用热,可能用电越来越多。建议鼓励和吸引企业在能源和医疗卫生相结合的产品层面进行更多研发。

【陈长】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际业务部非洲处副处长

能源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终端用户提供电力供应。医疗卫生系统的供电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针对大中型医院、卫生院,解决城镇等人居相对密集地区的医疗需求,通常是由主网提供电力供应。第二类,由于非洲农村人口众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针对这些人的医疗需求,可以考虑采用离网或微网的供电方式,因为可再生能源是可循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目前,加纳已经建成了为偏远医院供电的光储离网项目,资料显示可以节省近60%电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成本,也因为医院建设在偏远地区,为周边患者争取了宝贵救治时间。随着离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建设成本降低,通过可再生能源离网系统为非洲偏远地区医院提供电力供应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关于中国在非洲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需要关注政策层面。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90%以上是工程承包类项目,对于技术标准和装备走出去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同时非洲国家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后期运维不善的问题较为突出,今后要逐步推动向投、建、营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在非洲调研的时候,非洲各方普遍反映中国的对接单位很多,很多工作是重复的,缺乏系统性,建议加强政府间合作机制建设,把相关合作工作统筹起来,很高兴的是目前中国有关政府和非盟正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

【沈一扬】北京包容性发展研究所所长

可再生能源在非洲疫后重建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建议中国对非援助协调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与国际援助机构协同参与,尤其是绿色能源与生产型用途相结合。在非洲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企业,期待中国政府援助机构解决商业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鉴于目前私营企业在非洲可再生能源项目存在风险,对于特许权相关的项目,建议企业与当地政府机构合时通过PPP机制签订商业合同规避风险。

2021年10月15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与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所携手在京启动 “中非可再生能源发展合作”系列研讨会,讨论中国与非洲能源发展合作中基础性、关键性、即时性的问题,邀请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务实、深入的探讨,增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加深各方对问题的理解、扩大提升中国能源发展援助的共识、形成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建议和路线图。

此次研讨会是该系列的首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