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endees at BRI meeting in China

“一带一路” 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拥有全球62.3%的人口,代表着31%的全球GDP总量和33%的贸易额。与此同时,带路国家也是重要的能源资源消费区,其整体排放超过全球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在全球碳中和的愿景下,海外园区作为“一带一路”国家相对较为集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区域,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近日,《中国海外园区低碳发展指南》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能源研究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及业内其他相关学者与会讨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建设至今,中国海外园区发展大致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的起步探索阶段、2006年到201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2013年至今的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海外园区发展迎来了新契机,海外园区数量年均增速超过了40%,园区平均规模和辐射影响力也大幅提升,成为“一带一路”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亮丽名片。作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不仅是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同时也是面向世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中国海外园区,就是中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经贸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海外园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中国企业在57个国家共建设海外园区201家。其中,纳入商务部统计范围的园区有113家,分布在46个国家(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海外园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企业,共有近5400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419亿美元,投资聚集效应和产业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海外园区不仅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转型升级” 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还有效带动了所在国的经济发展,113家园区总产值达到1580亿美元,上缴所在国税费43.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共计37.6万个就业岗位,为所在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一带一路”铺就绿色底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中国海外园区不仅是展示和推广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重要窗口,也应在加快自身发展建设的同时充分考量环境效益,探索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发展双赢的最佳路径,与中国和所在国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形成组合效应,成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典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独特借鉴样板。中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切实实现对外投资由单纯对“量”的追求到“质”的驱动,与此同时摆脱对高碳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是政府和园区企业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发展动能的必然选择。

海外园区在所在国经济发展以及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海外园区必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或零碳愿景,海外园区作为促进所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积极响应当地的温室气体减排倡议,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加强园区低碳管理与服务,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为所在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举措。

在新发展格局下,海外园区的低碳发展不仅有利于加速带路国家实现零碳愿景,也有助于推进中国国内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国内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较为成熟,“海外+国内”园区的双循环模式可带动绿色产业“走出去”,进而促进绿色发展产业需求,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国内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世界资源研究所及合作伙伴方将持续关注中国海外园区低碳化研究及实践,在海外园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低碳发展指南指引、绿色园区标杆示范工程、海外园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合作区低碳运营能力建设等方面助力中国海外园区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