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交易 | 当跨国公司携手中小企业:绿电集采模式如何破解供应链减排难题?
2017年,补贴绿证自愿认购机制出台;2021年,无补贴绿证进入市场,绿电交易试点启动;2023年,绿证全面扩容……随着中国绿电政策机制的日益完善、国际气候倡议的更新以及绿色贸易标准的出台,绿电交易已成为企业实现降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供应链上下游的大量中小企业在进入绿电市场时仍面临技术、资金与渠道的多重挑战,如何降低中小企业绿色电力交易门槛,推动整个价值链的深度脱碳,受到行业的普遍关注。
点击此处或下图观看合作案例视频:

2023年,迪卡侬助力其14家在华供应商,与中广核新能源签署长期绿电集采合作协议。该项目由运动品牌通过聚合供应链发起,计划长期购买新建海上太阳能发电,在中国国内尚属首例。本次达成合作的迪卡侬工业合作伙伴,涵盖纺织品、器械、配件、外包装等多个领域,从产品的全价值链发力减排降碳。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为该项目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建议与技术支持。
迪卡侬全球采购和智能制造-东北亚采购大区副总裁Elodie Latour表示:“迪卡侬与品牌、智库及中小企业等多方协作,共同打造可再生能源采购的创新平台,将低碳投入转化为本土中小企业的商业竞争力。这一实践可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并推动与国际标准的积极对接。”

这种聚合多家中小供应商的绿电需求,与大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商签署多年期绿电采购合同的“绿电集采”模式,吸引了多家链主企业的关注。2024年,联想携手WRI,在其供应商主要聚集地广东开展了绿电集采试点。4家联想供应商工厂和联想自有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共采购绿电4600万度,相当于带来了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同时实现了部分生产成本的节约。“绿电集采” 模式推广期间,多家不同行业的跨国品牌也参与了交流,并探讨了未来合作的可行性 。
在汇丰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CSP)的支持下,“绿电集采”模式在供应链协同性、跨行业可复制性、规模化三个维度上,显示出了未来推广的潜力:
1.供应链协同
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绿色电力交易门槛,减轻供应商的减排成本负担,为实现供应链范围三减排提供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
2.跨行业复制
有助于推动建立可复制的绿色采购范式,推动多产业形成企业气候行动路径。跨国企业及其供应链可通过集体采购释放稳定的绿电需求,积极影响能源投资与开发决策,助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
3.规模化潜力
截至2025年,WRI与合作伙伴携手进行的“绿电集采”模式探索,已经扩展到多个不同行业的品牌合作,在中国十几个省份签署了约1.6太瓦时的可再生能源合同,彰显了中国绿电市场的巨大潜力。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指出:作为供应链的基础环节,当小微企业寻求获得长期的、大规模的绿电采购时,意味着行业性的低碳转型正在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从商业合作的角度探索绿电集采模式,解决过程中的难点与堵点,贡献于政府的政策创新,支持了系统性的变革。WRI将继续以本土解决方案和多国合作的方式,关注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协同发展、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推进,以推动全球实现有利于人、气候和自然的系统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