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专委会联合承办的“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城市更新专题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

本次论坛是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2025国际零碳城市乡村与零碳建筑大会暨技术设备博览会”(以下简称“国际零碳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围绕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的绿色低碳技术路径、节能降碳机制创新、政策支持与金融赋能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以“绿色低碳技术与城市更新路径”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本文根据李迅院长演讲实录整理。

Xun LI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 李迅

 

城市更新: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7%,全国城镇人口达9.4亿人[1],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2]。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国家已经从“有没有”步入到“好不好”的新发展阶段。“城市更新行动”和“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2025年5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六项原则、八项任务、六大保障”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3]。中央政府对城市更新工作做出了系统规划。

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的总体要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部署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城市更新将成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出城市领域的新贡献;要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在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中,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4]。

Green City
图源:unsplash

城市更新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形态上的更新过程,更是产业培育提升的新契机。我们可以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实现空间载体创新、场景驱动创新、产业生态重构、人才吸引与培育、制度与政策创新以及城市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增加,这些都是新动能。

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具有生老病死的生命体特征。城市的有机体特征决定了“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一个永恒的命题。城市更新的本质在于其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安全工程和社会治理工程。同时,城市更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绿色、低碳、生态、韧性、智慧、可持续投融资等各方面内容。

 

系统思维:绿色低碳城市转型发展规划理念

在国务院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十大行动”中,城乡建设领域被列为三大重点领域之一。回顾过去二十年,自2004年提出中国建筑节能计划,2006年发布实施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已经从理念体系、目标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示范体系等五个维度形成了一套绿色低碳发展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这一理论与实践体系表现为“三全”特征:即调动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全要素”;在城镇、农业和生态等领域的“全空间”;实现从规划设计、建造施工到运营管理的,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全过程”绿色化发展的实践活动[5]。

Ten Actions for Carbon Peaking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十大行动”| 图源:城PLUS

 

关键技术:绿色低碳城市更新驱动引擎

关于如何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寻找判别绿色低碳的关键技术,以下三大要义和判断标准,可供业界参考和讨论。

判别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三大要义在于:

1.构建可选择的绿色低碳技术工具箱

老旧小区改造适合模块化进行,要为产权人、物权人构建可选择的技术工具箱,形成可模块化选择使用的适宜改造技术,提供菜单式技术服务。

2.关注各类技术的地域适宜性

针对不同气候区的特征、资源禀赋和需求差异,选择适配的技术。我国气候分区复杂,各个气候区温度、日照、降雨、湿度差异较大,所以各省市制定被动房标准时需因地制宜,降低建筑供暖与制冷负荷:如在夏热冬暖等冬天采暖需求低的地区,以夏季供冷、通风散热、遮阳为主,同时加强夏季空调制冷耗能的优化设计。

3.寻找提供各类技术适配的应用场景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更是城市功能、产业、治理和文化的迭代升级。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根据城市更新的类型[6],寻找适配应用场景的技术。

 

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判断标准,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

1.高减碳效率

应考虑该技术能带来多少单位减碳贡献。一项技术能否成为“关键”的绿色低碳技术,必须要检验测量其减碳量大小。

2.高系统价值:

应考虑该技术是否可整合至区域网络系统(如微电网、海绵城市)。

3.高政策契合

应考虑该技术是否与当前的政策形成协同,符合地方标准和相应规范,其可复制性有多大,能否适配区域内同类城市更新项目。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科学的影响力、技术的成熟度、经济的可行性和安全的可控性等多维度进行判断。基于减碳潜力与成本分析模型,构建起“减碳潜力-增量成本”矩阵,识别出高潜力-低成本技术,同时避免低潜力-高成本技术。比如某些表面“清洁”但实际能耗高的伪绿色技术,其单位碳排量甚至比传统技术高出百倍。

 

面向未来:城市“建筑-能源-交通”融合发展

城市更新若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未来应推动建筑-交通-能源三者协同,可以设想形成能源生产、储存、使用、调节一体化的高系统价值系统。建筑从能源消费者转为“产储用调”一体的综合体,交通从耗能终端变为“移动储能单元”,能源系统以新型电力系统为载体,实现从集中式转向灵活分布式,从“单向消耗”转向“循环共生”。最终构成以建筑、交通为载体,以能源设施为血脉,以智慧调控为大脑的协同框架,实现从设施叠加到系统共生的集成应用创新系统。核心是重塑城市能源的代谢模式,这是我所认为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

Key Technology
城市“建筑—能源—交通”融合发展关键技术 | 图源:李迅

 

WRI将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一方面结合中国多样的气候带特征,开展区域化的节能改造技术推荐和成本效益研究;另一方面推动金融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的交流沟通,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支持模式,促进更多的城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融入绿色低碳要素,让城市更新成为绿色增长的新动力。

 

*专家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WRI立场。

 

参考文献:

[1]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50508/1137a5fb4cf247adb8d4f6ea6a9b32eb/c.html

[2]https://www.beijing.gov.cn/ywdt/zybwdt/202408/t20240824_3781005.html

[3]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5/content_7023880.htm

[4]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7/content_7032083.htm

[5]https://www.citieschina.org.cn/show/id/a1692772921571.html

[6]城市更新类型包括民生类的,如城市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整社区建设;发展类的,如老工业区、旧厂房,老旧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安全类的,如地下管线,调蓄设施、排水管网、排涝泵站,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