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带路 | 推动可再生能源国际发展合作,中国大有可为
日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本届论坛以“共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促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题,与会嘉宾就如何推动共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速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支持并受邀出席了“《中国与国际发展报告2023》暨合作伙伴交流会”、“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可及”和“丰富完善援助评估工具箱,提高气候变化援助有效性”专题研讨会。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与中国可持续投资部主任苗红就相关议题致辞发言。
图源:pexels
推动可再生能源国际发展合作
中国大有可为
她指出,创新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既是国际环境及形势变化的外部要求,也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及全球治理定位的内在驱动。可再生能源国际发展合作是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能源可及目标的最佳载体,也是 “小而美”援助项目的典型适用领域。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积累了来自政策、机制、技术、投资等多层面的有益经验,这既可为该领域的国际发展合作提供诸多参考,也能为其规则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贡献中国方案。比如,在非洲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予以合理规划,能够帮助非洲在解决能源贫困和气候危机双重挑战的同时推动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谈及第三方合作,方莉博士表示,南北南合作可成为创新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基本盘的方式,是探索从单一援助模式向“援助+商业化运行”模式转变的有益尝试。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致辞| 图源:第四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
丰富援助项目评估工具箱
建立环境、社会与气候效益并重的评估指标
可再生能源项目契合援助领域“小而美”特征
从双碳目标的提出到高质量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承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声愈加有力。逐步探索以环境效益优异、项目成本低廉、开发周期简短、配套国内产能充足为特征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不仅能彰显中国在绿色发展援助中的大国担当,提升援助效益的显现度,还有助于推动援助与贸易、援助与投资领域的双向融合。今年刚启动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非洲光带”项目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WRI中国可持续投资部主任苗红| 图源:第四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
依托低碳规划,由“硬项目”向“软项目”转型
中国对外能源援助形式一般涉及援建成套项目、提供一般物资、开展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对标国际范围内其他双多边能源援助类型也已开始由支持“硬项目”向支持能源规划等“软项目”的转型。建议通过低碳规划计划的方式,将分散式的成套项目与物资援助相整合,重点关注项目的环境、社会与气候效益,实现以受援国需求为导向的丰富援助标的。多元化的援助方式也有助于构建中国能源援助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有效展示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对外能源援助故事。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例,其“十百千”项目的“十”个低碳示范区援助内容之一就是提供低碳规划编制方面的支持。
将环境、社会、气候影响等多重因素纳入评估指标
可再生能源援助项目往往涉及包括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在内的多重因素,在碳排放交易及生态系统服务定价系统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碳减排和生态保护的价值更有可能被转化为货币价值,从而增强项目的可融资性和可持续性,其实现基础是对项目环境、社会、气候影响进行有效监督和定量评估。
评估指标既要体现项目对受援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要反映对受援地区居民生活、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有必要参考和对接SDGs等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援外项目评估制度的制定要结合以可持续发展效益为导向的项目监督和评估系统。如日本协力机构(JICA)要求,对于预计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援助项目,要在项目实施前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评估和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