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沙龙暨中非可再生能源产业和金融合作论坛于上海顺利举行。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CREIA)主办,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SEforALL)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共同支持。作为南南合作的新延展,此次会议汇集了来自中非企业、金融机构和能源部门的多位专家代表,共同探讨非洲地区可再生能源制造及出口潜能中的商机和战略方向,尤其是中非间的投资潜力以及知识和技术转移。

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沙龙暨中非可再生能源产业和金融合作论坛

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沙龙暨中非可再生能源产业和金融合作论坛 | 图源:WRI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丹主持了此次论坛,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SEforALL首席执行官Damilola Ogunbiyi及气候工作基金会中国区主任张晓华参会致辞。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可持续投资部主任苗红围绕“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的投融资机遇与挑战”,分享了WRI近年来在推动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观察思考。

 

非洲:实现净零未来的关键一环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努力。非洲,人口增长最快,经济发展内生力强劲,虽然当下能源供给不足问题严峻,但是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是加速全球迈向净零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非洲仍有6亿无电人口,占非洲大陆总人口的43%,其中大部分无电人口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预测,到2026年,若要实现2050年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内,非洲地区风光可再生能源装机需达到2020年水平的2.3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5倍)。

 

整合资源可再生能源电站项目如何去风险?

当下,中国投资者在对非洲大型可再生能源电站的投资中主要集中于水电,对光伏、风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有限,且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

01 识别项目机会、准备与评估阶段成本较高;

02 非洲电网普遍薄弱导致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有限;

03 融资对接阶段常出现项目融资标准不一的情况;

04 中国公司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不足,如地理文化差异,缺少当地运营管理的人才等。

 

关于如何应对上述挑战,苗红建议:

01 利用专项资金分担项目前期开发成本。参考中国早期在大型风电项目开发融资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通过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分担项目前期开发成本,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02 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帮助共同投资人共享收益风险共担。中国可以发挥在资金和风光电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结合合作伙伴在资本运作和当地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达到合作主客体三方(或更多)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效果;

03 促进多方协同,为项目可融资性设立共同标准。项目开发者对于不同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机构对于项目可投资性的判断标准并不了解,增加了寻找资金来源和对接投资者的成本。不同金融机构对项目的可融资性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协调在非投资者、金融机构,形成关于项目可融资性的共同标准,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也有利于在投资者间基于各自风险偏好,合作共同融资。WRI也正在与合作伙伴进行这方面的对标工作,希望能够更好地为中国和国际的投资者提供借鉴。

 

因地制宜:中国分布式光伏经验如何在非洲应用?

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全面解决自身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为非洲国家提供参考借鉴,但在此过程中,各方参与者要考虑共通性,也要考虑到差异性。非洲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电网难以到达或未能到达的偏远地区,鉴于偏远地区的工程难度较大,电网延伸经济性较差,分布式光伏发电既不依赖电网的长距离传输,又充分符合了太阳能资源和用电负荷分散的特点,将会是解决非洲能源可及问题的重要途径。

非洲太阳能资源丰富,而当地民众的生活用能却严重依赖于薪柴和木炭,部分国家仍然依赖柴油提供电力。分布式光伏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在非洲很多地区,可以应用光伏系统为学校、医院、卫生所提供电力,利用光伏水泵为村镇提供清洁的饮用水等。此外,“Solar+”模式,比如光伏与农业、水产养殖等生产方式的结合,在提升项目经济性的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益。

中国在分布式光伏应用场景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已形成了光伏+农业/渔业/灌溉/蔬菜大棚等成熟的实践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这些技术和经验的转移,可以助力非洲地区实现能源可及、增加就业和创收,从而实现“消除贫困”和“提供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等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投资非洲国家可再生能源既是机遇,也是规避高碳投资风险的选择。助力非洲绿色能源发展,需要公共资金联合多种资金形式协调配合,也需要政策上的统筹部署与支持。中非可再生能源的合作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树立绿色投资新范本。